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生追摹时加评说最最心仪韩柳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生追摹时加评说最最心仪韩柳文

一生追摹时加评说最最心仪韩柳文章士钊撰《柳文指要》一书,在最初的序里,曾称与同样喜欢柳文的老友毛泽东时与往复讨论,深受启发。并指出柳文,“依事著文,期于不溢,一扫昌黎文无的标。泥沙俱下之病”,而自有新意。 唐宋八大家中,毛泽东评价最多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一生追摹,时加评说,对他们的散文、诗歌创作,得失了然于胸,认为写唐代或中国文学史,绝不可绕开。 作文以韩愈为师法 凡是到过韶山毛泽东故居,或对少年毛泽东读书生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毛泽东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便精心研读过韩愈的诗文。他自己1936年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起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摸的梁启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据他自己回忆,在作文方面,他起初颇为崇拜粱启超那种“笔墨常带情感”的政论文体,但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袁仲谦先生却劝他改学“韩文”,以增加文章的厚重渊奥之气。遵从业师的规劝,毛泽东特意买来一本廉价且已破损的《韩昌黎全集》,并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部精善的《韩愈集》进行校勘、修补,并做了大量的笔记。 当时也在湖南一师,与毛泽东同学的周士钊,后来也回忆说:“毛泽东对韩愈诗文的词汇、句读、章节乃至全文之旨。皆细心揣摩研究以求完全领会,大部分诗文他都能够背诵如流。”韶山毛泽东故居博物馆今存的毛泽东听课笔记《讲堂录》中,记载了大量韩愈的名言名句以及各种释读和评论,均可想见少年毛泽东的勤勉及好学。 新中国成立后,《韩昌黎文集》仍然是毛泽东经常研读的书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在阅读《唐书-李汉列传》时批语:“韩愈文集,为李汉编辑得全,欧阳修得之于随县,因以流传,厥功伟哉。”李汉是韩愈的女婿,深受韩文风格的薰陶,所以韩愈死后,李汉自认身份与逝者最厚最亲,遂收拾遗文,无使坠堕。这对翁婿之间的佳话,被毛泽东引为文坛的一桩佳话。 自铸雄奇瑰丽词 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以接续秦汉之际的文学传统为职志,表面上是复古,实际上却是创新。《旧唐书“(愈)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敝世称韩文焉。”质言之,韩愈发起卉文运动,是欲力矫六朝以来内容空澜、浮华绮靡的骈体文风,而提倡文以载道、陈言务去的散体文。为此,毛泽东评价说:“韩愈是提倡古文的,其实他那个古文是新古文。道理是没有什么的,只要文章是新的。人家说好的,他说坏,人家说坏的,他说好。” 韩愈创作的卉文,众体兼备,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及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但无论哪种体式,韩愈的创作均讲究言之有物,常常自铸新词。而这许多生动的语言和精炼的词汇,迄今仍被人们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所引用。毛泽东的报告和讲话,如《新民主主义论》、《反对党八股》等,便引用过韩愈“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行成于思毁于随”、“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等名言。 少年毛泽东曾说过,“推翻历史二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在这点上,他是以韩愈为前代知己的。 文学史,不可轻视韩愈 对于韩愈的散文创作成就及其局限,毛泽东有过许多评论。他特别赞赏韩愈的《师说》一文。1940年秋,在延安的时候,有一次邓力群等人去接毛泽东到马列学院作报告。在路上,毛泽东说:“韩愈的《师说》是有真知灼见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路上,你们给我介绍了很好的情况,真是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谢谢你们!” 另一方面,毛泽东对韩愈散文创作中的缺失也多所指摘。如韩愈在《与崔群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即“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毛泽东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就劳动者而言,自古贤者多,不肖者少”。在毛泽东看来,韩愈品评人性的角度失之空泛,也是“上智下愚”等传统看法的复制。又如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在当时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皆顶礼拜佛的社会氛围中,确有矫正时弊的作用。唐宪宗特别不满该文中“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天促”的结论,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对于这篇名作,毛泽东在1965年6月20日与周谷城的谈话中说:“唐朝韩愈文童还可以,但是缺乏思想性。那篇东西(指《谏迎佛骨表》)价值并不高,那些话大多是前人说过的,他只是从破除迷信来批评佛教,而没有从生产力方面来分析佛教的坏处。”其实早在韩愈之前,开元时期的宰相姚崇等人就多角度分析过佛教的坏处。对于唐朝有关佛教的论说历史,毛泽东相当熟悉,所以他在读《新唐书“韩愈《佛骨表》租此。”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