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一――食道.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一――食道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一――食道近来,笔者应邀在不少地方举办讲座,听者踊跃,并提出不少问题,足见人们对食文化之关心。 笔者在拙文《食文化是个大文化圈》中曾议到:“中国食文化不仅是就吃论吃,而且是在于它的最高的哲学文化层次。同时,食文化又是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三大门类的大学科。”这样的一个内容庞大而又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当然不是可以用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好在朋友们建议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一次讲一个问题,而且要力争讲个明白,长此下去,也是件好事。 我们中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了。人们每天一日三餐,习惯了吃什么,不吃什么,怎样吃,这些看起来非常平常的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可讲的。可是细究起来,“吃什么”不就是“道”么?怎样吃?不就是“请给我一个理由”的“理”么?所以研究食文化,首先要从食道谈起。 人类学家说,食与性是人类动物性本能的两大冲动。儒家说,“食色性也”(《孟子“食色性也”乃人之常情,然而,食的问题远比性要急迫得多。性关乎着人类繁衍的大事,但“男女”之事暂时可以抑制,至少在人前还可以矫揉造作,讲讲面子。而中国人一谈起吃,好像很理直气壮,甚至还是一雅事。就连孔夫子也高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毫不脸红。 其实,不光是人类,凡是动物都有这么一个叫做肚子的无底洞。此洞曾经影响了我们整个的文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子端先生所以说,“食文化乃是一切文化的源泉”。对于此洞,清代的美食家李笠翁颇有怨尤:“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豁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河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者”(《闲情偶寄》)。李先生虽然有些愤青,但说的有些道理。可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既然有了这个无底洞,自须要填满,那真是一件无可奈何又不得不为之事。 人类既然长了肚子,在历史进程中就尝过许多可吃不可吃的东西。我们从没听说过猴子会吃猴子,而人类学家却证明人有过吃人的习俗。食物与性情不能说完全有关系,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凡是素食动物如羊、马、牛、象等天性都是比较和平的,凡是肉食动物如狼、狮、虎、鹰等都是好斗嗜杀的。(当然也有例外,公鸡的搏斗不是为了食是为了臭美,为了性)。林语堂说:“蔬食的人终身以管自己的事为主,而肉食的人则专以管别人的事为生。”此言不无道理。 但是,人类毕竟冲出了动物界,修炼成为一种有文化的动物。随着历史的进程,文明人类的进食,不再是一种动物本能的冲动。吃,不仅是生理需求,而且是一种嗜好需求、营养需求、社会交往需求与文化需求。这就是不同民族受着不同文化模塑与制约的结果。每个民族在饮食上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食礼食仪,换句话说,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饮食之道。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分为可见文化、半显文化与不可见文化。而前二者要受到不可见文化包括哲世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整合与制约。而中国食文化的哲学色彩相比西方而言又更为强烈。 众所周知,我们要了解西方人的饮食生活,就得用西方人的眼光,用他们的性情,他们自己的物质观念和他们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印度人不吃牛肉,以色列人不吃猪肉,欧美人不吃昆虫,而西方人看中国人吃燕子的巢认为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便是不同文化受着不同哲学观支持的结果。 中华民族思想在种族性上和西方文化是那么不同,在历史上又和西方文化那么隔离着,当然它们所整合出的饮食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季羡林先生说:“中餐与西餐是世界两大菜系。从表面上来看,完全不同。实际上,前者之所以异于后者几希。前者是把肉、鱼、鸡、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菜好吃,那么你为什么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季羡林人生漫笔》)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的这种“合”是出于中国人的哲世观――“道与和”。就连水与火这两种各不相容的东西,中国烹饪还可以叫它们“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间,五味以和”。所以,中国人的蒸煮食文化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甚至更长,而西方却只有两百多年。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背后支持的“道”。 柏拉图说,“人类似乎是欲望、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他认为,理想的人生便是在理论、智慧、真正理解的指导下,三方面和谐地在一起生活。这种观点和中国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儒家认为,“人之大欲,食色性也。”人生在世当然须有一些热情的欲望和精神。林语堂说:“渴求知识和渴求清水,喜欢一个好的思想和喜爱一盆笋炒肉,吟哦一句美丽的诗词和向慕一个美丽的女人(还有帅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林语堂还幽默地把人类历史的演进比喻为《西游记》。“人类历史的演进和那些半人类的动物到西天参圣的行程,真是多么相似啊――孙悟空好似代表人类的智能,猪八戒代表卑下的天性,沙和尚代表常识,玄奘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