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思想对于医学生医德教育价值探究
儒家思想对于医学生医德教育价值探究项目来源: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编号:szy08071
[摘 要]目前大学学校在学生医德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面也往往重视不够,教育方法单调,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其实是唯科学主义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表现。医患关系冷漠、紧张更是当今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状况。儒家思想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仁”、“智”并举,“仁”与“智”、“体用不二”的思想是儒家处理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根本准则。儒家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主体性医德教育理论、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医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11-03
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体现的就是这种医德。医学的进步,发展和创新,个人认为依靠的就是医德。
何为医德?医德,即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它贯穿医疗卫生部门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活动中。因此从事医务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接受这方面教育,而不仅仅是指临床医生。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学会都制定有相关的文件和宣言,作为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我国政府一九八八年也制定颁发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作为未来医药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培养出精湛医技的医学生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德。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医务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全面系统的了解医德知识,培养其良好的修养,这样将来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产品”。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外界物质及利益的熏陶下,许多社会人士甚至医学生被这种社会环境所感染,在唯科学主义倾向思潮的影响下,置医德于不顾,医学生医德状况凸显我国医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医学院校虽然加强了德育的课程,但仍没有放在主要的地位,学校没有重视德育,尤其是医德教育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仅把医德方面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而不是培养医学生的一种系统教育工程,往往年级越高,理论教育越缺乏。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古就有关于医德的阐述,比如“医乃仁术”、“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学里就包含着医德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主干,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医德影响是深远的。
在儒家伦理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来,能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8226;雍也》)的人就是圣人。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强调对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对于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得失,不问安危荣辱,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的心理欲求统一的思想对于现实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于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于医德教育的主导价值作用。
儒家认为,心为“仁义之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8226;尽心上》)“人皆有之”的“四心”:“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8226;告子上》)这里讲的人心,指人之“良心”或“本心”。 “良心”,是因为它代表着善,集中体现了作为人世之普遍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四德。 “本心”,是因为它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8226;告子上》)
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具有仁爱之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8226;公孙丑上》)这种同情之心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孟子#8226;公孙丑上》)”,就产生要尽力救治的冲动。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同时,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医德建设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务工作中,同情和尊重患者,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孔子多次以“爱人”说明“仁”的内涵,如“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等等,都是“仁”所代表和体现的博爱精神,是儒家伦理的根本核心。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医务工作者,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儒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