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探究领域又一重大成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科举探究领域又一重大成果

唐代科举探究领域又一重大成果2010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王洪军先生的著作《登科记考再补正》,该书是继孟二冬先生《登科记考补正》之后对唐代科举人物又一次大规模的考证订补,无疑是唐代科举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萌芽于隋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唐代逐渐完善起来,不仅制度趋于完备,而且科目增多,参加科举并且应试及第的士人队伍也显得庞大起来。有唐一代,士人乃至朝廷皆重视科举,于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关于科第的文献――登科记。 唐初就出现了进士的题名录,记录同榜者的姓名、郡望、年龄、行第等内容,后来有感兴趣的人对这些题名录进行扩充、整理、分卷,便逐渐形成了记载科第资料的专书,即登科记。登科记又称科第录,还有称登科录的,命名不一,然实为一物,后世一般名之曰登科记。最初的登科记都是私家编录,后来登第者中“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常有六七”[1],科举在唐代政治生活和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所以官方编修的登科记也随之增多。宣宗时代,郑颢奉敕编进由赵?执笔编录的《诸家科目记》,始出现官书。宣宗皇帝尚文学,重科举,对郑颢进上的《诸家科目记》十分满意,并命令有关部门逐年编次,故此,登科记成为连续编录的档案文献。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包括私家编录与官府统一编修的登科记随着时间的流逝皆渐次失传。唐人自作的登科记,据《玉海》载:“自武德已来,登科名氏编纪凡十余家,皆不备具。”[2]宋代时唐人所作的种种登科记已有不少散佚或残缺,有鉴于此宋人又进行了整理。见于书目记载的,有北宋乐史补作的《登科记》三十卷和南宋洪适重编《唐登科记》十五卷。明代仅陈第《世善堂书目》著录有“《唐登科记》三十卷”,不著作者名。 时至今日,唐代原始登科记文献已无一留存,《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以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二家书目为蓝本,保存了一份唐登科记总目,是关于登科记最原始的文献。清代学者徐松有感于登科记的散佚和零乱,以《文献通考》所载唐登科记总目为纲,搜访遗佚,顷半生精力致力于登科记及相关科举资料的爬梳和搜集整理,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编纂成《登科记考》三十卷,此乃登科记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参考价值甚高。经过徐松的考证,《登科记考》著录进士凡2087人,其中编年者1404人,入附考者683人;诸科凡48人,其中编年者24人,入附考者24人;明经凡303人,其中编年者45人,入附考者258人;制科和宏词、拔萃凡562人,其中编年者486人,入附考者76人。以上共计3000人,大约是唐代科举人数的十分之一。如徐松《登科记考“今所编辑,百不存一”[3]。 任何著作都不会是完美无疵的,《登科记考》一书有许多长处,但也有不少缺点,疏漏错误也不少。因此,在徐松之后,岑仲勉、罗继祖、施子愉、卞孝萱、傅璇琮、严耕望、孟二冬、胡可先、张忱石、陈尚君、陶敏、杨希义、朱玉麒、吴在庆、黄震云、陈冠明、薛亚军、王其?、李志凡等诸位先生皆有补正之文。其中,以孟二冬先生成果最为显著。 孟二冬先生所著《登科记考补正》被公认为近年来登科记研究领域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登科记考补正》以中华书局1984年8月第一版赵守俨先生点校的徐松《登科记考》为底本,广泛吸收已有的登科研究成果,认真核查,详加甄辨,对徐松所缺考失收者,予以新的考证和补充;对徐松所考有误者,予以移正或删除,新增补进士凡661人,其中编年者215人,入附考者446人;明经凡434人,其中编年者128人,入附考者306人;诸科65人,其中编年者13人,入附考者52人,制科和宏词(仅录编年者)、拔萃(仅录编年者)凡302人,其中编年者96人,入附考者206人;此外,还新增补上书拜官8人(仅录编年者)、上封拜官2人(仅录编年者)、武举22人,其中编年者3人,入附考者19人,共计新增补各类登科士人1494人(孟二冬先生在《〈登科记考补正〉赘语》一文中言及增补人数为1471人,接近徐松《登科记考》登科人数的一半,后在《登科记考补正1527人,超过徐松《登科记考》所记登科人数的一半。然重新计算,其实乃1494人)。另外,还新增补和移正知贡举者凡33人;补徐考缺名和改正姓名者凡60余人;改正科目和移正科目年代者凡200余处;新增补年代可考的应试诗赋策文等90余篇。《登科记考补正》无疑是唐代科举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为唐、五代文史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可靠的重要参考资料。 如果把徐松《登科记考》里逐年标注的登科数字累加,可知唐五代进士的总数当在7182人以上,诸科当在3125人以上,因有些年份失载而不注人数,所以这只是最为保守的统计数字。明经科的人数,史无专门载记,其人数当倍于进士或更多,加之秀才、制科、上书拜官、上封拜官、赐及第等等,因此孟二冬先生估计唐五代科举的基本阵容在3万人以上[4]。而徐、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