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中中国景观本土化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配置中中国景观本土化探究

植物配置中中国景观本土化探究摘要:分析了园林景观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从可持续发展、本土化植物、群落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植物配置在中国景观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景观;本土化;植物群落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114-02 1 引言 查阅景观发展史料发现:“景观(Landscape)”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最早见于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当时被用来描述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以及具有神秘色彩的皇宫和庙宇。西方的造园史起源于埃及(公元前3500年左右),最初是以树木园和蔬菜园的形式表现,历经千年的发展,直到17世纪,造园师勒诺特设计和建造了凡尔赛宫,这是将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的伟大作品,笔者认为这是由单一“造园”设计到“景观”设计的转换。到了18世纪,由英国风景园林设计师雷普顿将单纯的“造园”形成系统性设计工作,对设计图和设计说明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西方“景观”设计体系由此真正诞生了。189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设了景观建筑学专业课程,宣告景观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成立。 而“景观”这个词汇在中国的发展是建立于近10多年来的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中。其实,中国的造园历史也历经千年的发展。在殷周时期,以畜养禽兽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这就是中国园林的雏形。“园林”随着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在明清达到了巅峰;同时也由皇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种有民众性基础的艺术。16世纪,明末造园家计成写就了《园冶》,这是世界造园史上最早的名著。园林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诗人画家的赏玩余兴,工艺技术也只是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未能有职业化发展的导向。 但从中西方的造景的发展历史上看,无论中国的园林和西方“景观”的发展起源都有一个共同的范本――绘画,源于艺术家对自然情态中的山、水、植物进行丰富想象,进行艺术加工后的现实产物;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人文美景。 2 园林景观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在简单对比中西造景艺术的发展后,会发现“西方景观”和“中国园林”的殊途同归。随着经济发展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中国掀起的景观设计热潮后,在疯狂崇拜模仿国外景观设计的案列后。中国的设计师开始思考――“中国景观”的路在何方?同时中国的很多的景观作品中,常常会发现和众多国外景观作品极其类似。 但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可以“借鉴”国外的景观设计,却无法模拟出一个在我国存在了几百年的中国园林,如拙政园等。中国园林讲究的是山、水、植物,如同哲学第一课上讲的――世界没有同一片树叶,那么中国园林中讲没有同一块石头、同一池水、同一颗草木。正是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得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实现了中国园林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理想目标。 “西方景观”将造园和建筑学融合,强调规划的重要性,将微观艺术向宏观艺术发展。不再局限于私人花园的设计,将“景观美学”向居住的社区,甚至城市整体的诉求发展。但仅仅依靠“拿来主义”是不行的,要在中国这片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背景的土壤上,“Landscape”或许能开花,却一定无法结果。因此“中国景观”的发展道路必须着眼于新的本土化。 3 中国景观的本土化研究 3.1 从生态出发,做可持续景观 莱尔(Lyle)指出,“生物与非生物最明显区别在于前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而持续生存”。由人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景观应当具有在当地能量流和物质流范围内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只有可再生的景观才可以持续发展,即景观具有生命力。在所有的景观施工材料中,唯有植物是具有这种可持续的生命力,是可再生的资源,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物质与能量循环运动的设计方式。中国的经济加速发展是以巨大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云南的大旱,长江的严重干涸,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加速,中国人开始反思一味地城市化发展的长远影响,开始审视可持续的景观效益的重要性。现在国人都将目光聚焦于园林绿化的建设中,开始欣赏和推崇植物生态景观。可以预见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增加是必然的趋势。 3.2 因地制宜,应用本土化植物品种 植物品种的匮乏,求新求异,设计师忽略地域限制,在北方大做热带景观,在旱区大做水景观,这种以主观意识忽略客观实际的设计作品鲜有成功,即使有一二特例,也将为这种违背自然生长环境因素的设计,付出高额的代价。因此,笔者植物景观的配置必须以乡土树种为主。 3.3 植物群落多样性,实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