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灸疗发展状况及特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灸疗发展状况及特点

清代灸疗发展状况及特点(1.北京同仁医院中医针灸科,北京100730;2.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主要的灸疗专著和记载有灸疗内容的针灸学及综合性医书的介绍,大致勾勒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指出灸疗发展至清代,实践充分,灸法丰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主题词]灸法/历史;医学史,清朝 StateandCharacteristicsofDevelopment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YangWei1, MaXiaoli2(DepartmentofTCMandAcupuncture,BeijingTongrenHosptital,Beijing100730, 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TCM)[Abstract]Thepresentpaperdepictsroughlydevelop mentstate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alyzesandexpounds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dindicatesthatmoxibustion therapytilltheQingdynastyhadgotfullpractice,plentifulmoxibustionmethodsandsomeen hancementinthetheoreticallevel,butstillhadaverylargespacefordevelopmentinlaterag es,bymeansofmainmonographofmoxibustiontherapyand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cience sandcomprehensivemedicalbooksrecordingmoxibustiontherapy.? [Keywords]Moxibustion/hist;HistoryofMedicine,QingDynasty 灸疗是我国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关于灸疗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朝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并且是帝王将相治病的常法。灸疗曾在历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我国古代治病四法“箴、石、汤、火”,其中火灼就包括灸疗。其后,《黄帝内经》中有近一半的内容阐述针灸,并对灸疗的起源、适应症、处方及禁忌多加论述,奠定了灸疗的理论基础。随后,诸代有增,逐渐发展成熟。然灸法起于先秦,兴于唐宋,于明代发展至颠峰,至清朝中后期却由于西学东渐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及统治者的偏见等诸多因素,出现渐次衰落的趋势。1822年,清王朝取消太医院中的针灸科,致使我国针灸学发展进入缓慢、停滞的阶段。但是,灸疗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的疗法,却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没有失传,反而有所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1~5]。 1清代的灸疗论著 明代由于考据风盛行,涌现了大量的针灸著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的针灸著作数量没有前代,特别是明代的作品多,内容也多以继承和整理以前的文献、总结临床经验为主,不过在灸疗方面却有所发展与创新,并且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 《神灸经纶》:清,4卷,约20万字。其书总结了清以前的灸疗学的成就,是我国针灸史上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灸法的专著之一。全书详列蓄艾、用艾、灸忌,并采用歌诀记载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循行径路,附有图画。吴氏阐发了灸疗学的理论,强调灸疗也应重视候脉、辨证,并注重“审穴”,对灸治方法采用按病分类。他治学很仔细,前人虽有提出施灸艾绒,陈久为上,但吴氏论述最为详尽―――“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同时,他提出灸疗禁忌症,强调四肢的部位宜少灸,认为会“脱人真气”,令人“四肢消瘦无力”。对灸疮候发和发后调护方面,提出具体详细的治法,并附有灸疮膏药处方等等。该书论述深入浅出,既立足实践非常实用,又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分析,是灸疗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好书[6]。《罗遗编》:清3卷,详论经络,即“究心于大经小络之辨”,突出奇穴施灸,介绍了66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施灸方法,记载了50多个病症的灸疗处方。上卷包括禁灸、针灸后调理等,其中所附禁灸穴歌中记载灸穴47个,后为《医宗金鉴》转载而广为流传;下卷中列举了各科灸法治疗,配穴简单明了,颇为实用[7]。《医宗金鉴:清,其中灸法歌诀22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