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年患者颈部挥鞭伤手术治疗探析
老年患者颈部挥鞭伤手术治疗探析【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加重因素的诊治。方法:对28例颈髓挥鞭样损伤伴颈椎间盘退变的老年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结果:手术优良率为85.71%,手术总有效率为92.85%。结论: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伴有颈椎间盘退变的颈部挥鞭伤可取得较好疗效,颈椎MRI对诊断此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颈髓挥鞭样损伤;老年;颈椎间盘退变;手术1
挥鞭样损伤也称颈椎屈曲/伸展损伤或加速/减速损伤,其定义为由后方或侧方车辆撞击所致的颈部加速减速机制所造成的骨或软组织损伤[1,2],由此所导致的其他临床表现则被称作挥鞭相关性疾患。挥鞭伤较常见,但由于缺乏对其了解,因此容易忽视或误诊。关于它的发生机制及防护救治措施的最佳方案仍有争议。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以后,人们认识到颈椎间盘退变是颈髓挥鞭样损伤症状加重原因之一,而以往较难发现[3]。年长患者往往已有椎间盘慢性退变,较小的外力即可导致间盘突出,继发颈部椎管矢状径变小,挥鞭样损伤的症状加重,单一的保守治疗难以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我科从1999~2006诊治了28例挥鞭样损伤伴有颈间盘退变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49岁,平均57.21岁,55~65岁居多,为19 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2 小时,最长5 天。致伤原因:属机动车事故所致18 例,属跌倒摔伤所致4 例,属坠落伤所致4例,属头颈部砸伤所致2例。外伤至手术时间3~18d,平均12.7d。全部患者均为不完全性瘫痪。
1.2临床表现主要为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感.挥鞭样损伤患者在受伤后可迅速出现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在伤后几分钟内并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几小时后局部症状和体征开始变得明显,绝大多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不迟于伤后24小时,然后在几天内症状逐渐加重. 颈肩痛者13例,四肢麻木者23例, 伴眩晕、耳鸣17 例;伴吞咽不适感及声音改变10 例.行走无力、有踩棉花毯样的感觉或步态不稳者11例。排尿功能障碍者8例,上肢深反射亢进者13例。下肢深反射亢进者11例。Hoffmann征阳性者17例。Babinski征阳性者9例。上肢和(或)下肢有肌张力增高者11例。
1.3临床分级魁北克工作组(The Quebec Task Force)[2]将挥鞭样损伤按照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 5个等级,0级:无颈部不适,无异常体征。I级:颈部疼痛,僵硬或仅有压痛,无异常体征。II级:颈部症状及肌肉骨骼体征(活动范围减小和局部压痛)。III级:颈部症状及神经学体征(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运动和感觉损害)。IV级;颈部症状及骨折或脱位。本组实验II级4例、III级22例、IV级2例。
1.4影像学检查挥鞭样损伤患者行X线片检查时常无明显异常发现,部分病例在侧位片上可见生理曲度变直,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X线平片还可显示原有的颈椎退行性改变。而CT检查意义不是特别大。对于韧带损伤或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颈椎不稳或脊髓压迫MRI检查显然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有椎间盘突出并压迫脊髓或硬膜,主要位于C4.5 和 C5.6。过伸作用所引起的MRI表现,包括前纵韧带撕裂、间盘撕裂或分离改变及脊髓的中央性损伤等[4]。本组部分病例的MRI资料除发现上述表现外,还有椎体后部棘突周围软组织高信号改变、椎体前半脱位及前半间盘压缩、损伤平面相邻椎体间小关节突的移位改变等。而对于无神经学异常的患者不必行MRI检查。
1.5治疗方法
1.5.1常规处理所有患者均经急诊和住院急救支持治疗,即行颈托制动,颈部X线及MRI检查,常规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给予快速临床评价、生命支持、影像学评价和脊髓保护。
1.5.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颈部横或纵形切口进入,暴露病变椎体前缘及椎间隙,用腰椎穿刺针头插入间隙,C型臂确认其为病变椎间盘无误后,按常规用环锯取出病变椎间盘及其上下少许椎体。再用直径大一号环锯取自体髂骨,修正后植入切除病变椎间盘之间隙。注意植入自体髂骨之厚度小于椎间盘厚度。整个操作过程中严禁颈髓损伤。部分病例加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
1.5.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甘露醇。术后3d下地活动。用颈托保护2~3个月。术后3、6、9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复查。23例患者术后行高压氧治疗。
2手术疗效评定方法与结果
2.1手术疗效评定方法根据手术后患者病情好转的几个级差来评定疗效:好转2个和2个级差以上者为优;好转1个级差者为良;手术前、后属同一病情等级,但其在回信中告知躯干感觉水平有下降,且四肢肌力确有改善者为可;术后症状、体征基本无改善或加重者为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