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耳穴治疗习惯性痉挛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耳穴治疗习惯性痉挛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益都卫生学校,山东262500;益都中心医院)
摘 要 耳穴和心理疏导治疗习惯性痉挛患儿39例,采用问诊和量表方式调查了发病前的环境因素、教养方式、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发现学习负担过重和受体罚两种因素的百分比普遍高。相关变量分析发现,不良教养方式(受体罚)与其症状的发生和存在有显著正相关。
主题词 面部肌肉 耳针 肌痉挛/针灸疗法
习惯性痉挛,也称Tics、局部抽搐症、面部抽搐症等,为方便和准确,本文以Tics相称。本病是一组肌肉瞬间的收缩,发作快速而不自主,并经常重复,有时看起来似乎在完成某一种动作,实际上无目的性。它是儿童神经官能症常见类型之一,成年人罕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记录1996年9月~1998年6月2年内,在益都卫生学校中医科就诊的39例Tics患 儿。男27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3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10年。
1.2 症状分类
症状多见于面部和颈部,其中眼部独见32例,眼鼻口互见5例,眼鼻口和颈肩互见的复杂型2例。肝火亢盛19例,脾肾虚弱20例。
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Tics是功能性的,起源于精神因素,但类似的动作可见于舞蹈症、癫痫或其它脑器质性病。Tics的动作是突然产生,动作迅速,瞬间即过,且常以同样固定的方式反复出现。而舞蹈症的动作是渐起的,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动作不规则变化,有风湿热的其它表现。癫痫的抽搐表现也更加多样,常有脑电图的改变。根据其抽搐动作的特点,诊断并不困难。
1.4 其它临床资料
①家庭背景:独子35例(90%),父母和睦17例(44%),一般15例(38%),常争吵6例(15%),再婚1例(3%)。②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比较固定内容的问诊方式作了调查。在管教方式中,父母对患儿采用打骂体罚26例(67%),耐心说服启发11例(28%),百依百顺2例(5%)。半数以上对患儿娇惯,共23例(59%)。家长认为患儿个性特点倾向于好动,注意力分散15例(38%),任性好发脾气11例(28%),胆小怕事8例(21%),孤僻3例(8%)以及温和合群2例(5%)。③遗传:三代近亲有动作障碍者10例(26%),有惊厥家族史3例(8%),有精神病家族史7例(18%)。④采用自制问卷式家长填写的量表,对患儿的环境因素作了分析,见表1。从中可以看到,学习负担过重和不良教养方式所占的百分比是比较大的。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耳尖、神门、心、交感、相应部位,实证加肝、胆,虚证加脾、肾。
2.2 操作方法
耳尖穴以一次性采血针刺出血,出血量为1 ml(3~5滴),余穴行贴压法,即用黄荆子置于医用胶布上,贴压穴位后每日按压5~7次。每2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7~15天。
2.3 心理疏导
向家长保证能够治愈,要求家长对患儿的症状不注意,不关心,不评论,不批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抽搐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未复发。有效:抽搐次数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愈37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其中1个疗程治愈34例,2个疗程治愈3例;有效2例中,1例见于眼鼻复合型,病史长达10年之久,1例为多部位抽搐复杂型。平均治疗时间为10天。
4 讨论
4.1 病因
①原来有保护性意义动作,以后变为不必要的习惯性抽搐。比如患结膜炎,开始有保护性,以后固定下来成为眨眼性抽搐症。②由模仿他人动作而得。③各种急慢性精神因素,如受惊,遭打骂,亲人突然死亡,学习成绩不良,焦虑和紧张情绪等。本研究将Tics患儿的表现与父母关系、管教方式、个性特点和家族史进行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Tics患儿的问题与打骂体罚的管教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3796,P0.05)。由此可以理解精神因素对发病和治病均有重要意义。
由于儿童的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容易发生抽搐反应,同时这类动作的条件反射形成迅速又容易固定成为惰性反应。祖国医学也有这方面的论述。《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木得风则摇动,乃肝经火盛而生虚风也”。钱仲阳:”小儿发痫,因血气未充,神气未实,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中医分型有实有虚。实证多从肝火辨证,虚证多从肾脾辨证。
4.2 表现
Tics常发生于4~6岁儿童,男孩较多。国外报道发病高峰在7岁左右。抽动的种类多样。最常见的是脸部肌肉抽搐如挤眼,眦牙,做出某种怪相;其次是颈部肌肉抽搐和四肢肌肉抽搐,如头部抖动、点头、扭脖子、摇动手、抖动腿等。同一病儿的动作都较固定,刻板,少数可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