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绕射”.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干涉”“绕射”

干涉與繞射(I) 有哪些現象是和『干涉』『繞射』有關? 為什麼有的叫干涉?有的叫繞射?如何區分? 同調性 coherent 干涉與繞射(II) 什麼時候叫干涉?什麼時候叫繞射?如何區分? 雙狹縫 □干涉 □繞射 薄膜 □干涉 □繞射 麥克森(□干涉 □繞射)儀 單狹縫 □干涉 □繞射 多狹縫 □干涉 □繞射 光柵 □干涉 □繞射 Interference (干涉) diffraction (繞射) 雙狹縫干涉(interference) 雙狹縫干涉(interference) 干涉(interference) 繞射(diffraction) 單狹縫繞射 § 36-5 Intensity in Single-Slit Diffraction 干涉+繞射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combined 例題 36-5 干涉+繞射 多狹縫繞射&光柵繞射 干涉 雙狹縫干涉§35-4 薄膜干涉§35-7 麥克森干涉儀§35-8 麥克森干涉實驗的意義 公尺的定義 光速的測量 薄膜干涉 § 35-7 光疏→光密,反射後相位反轉 薄膜干涉 § 35-7 麥克森干涉儀§35-8 干涉儀(interferometer):藉干涉條紋來精確的量測長度或長度變化的儀器 M:beam splitter Homework Problem 79:移動鏡子,看條紋移動的數目,可測量波長 Problem 80:量薄膜的厚度 Problem 81:量空氣的折射率 麥克森干涉實驗的意義 麥克森干涉實驗的意義 1881年,麥克森 (Michelson,1852~1931) 設計這個實驗 動機? 麥克森獲得190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原因) 1887年,麥克森-莫立實驗:測量以太對光傳播的影響 一個失敗的實驗? 解釋: 1892年,菲佐Fizeau:收縮現象 1904年,羅倫茲Lorentz:長度收縮/羅倫茲轉換式 1905年,愛因斯坦:特殊相對論 公尺的定義:§1-5;p978(Ch35) 光速的測量 1792年,訂北極到赤道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 1米 (a)??最初提出以地球周長的一分為單位長,並且依十進制除和乘此單位,對各種部分和倍數規定適當的拉丁術語。 (b)? C.伍倫爵士提出:取半秒打一下的擺的擺長為單位長。 (c)?法國天文學家皮卡爾德(Jean Picard)於 1671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於1673年提出:以緯度45o的海平面上的秒擺的擺長為單位長;這只比現在的米短 6毫米。 (d)? 大約在1790年同時,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提出美國的統一度量制,建議以緯度38的秒擺長度為單位長 (38o是美國當時的平均緯度)。 公尺的定義(§1-5& §35-8) 1792年,北極到赤道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 1米 為什麼要這樣訂?北極到赤道的長度是怎麼量的? 1889年,巴黎度量衡局,鉑銥合金棒 1907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麥克森,(一公尺相當於鎘波長的1553163.5倍) 1961年,國際度量衡局捨棄金屬棒,改採光的波長來定義公尺。以氪86原子波長(橘紅色光)的1650763.73 倍為一公尺。 為什麼要用『氪86』? 光速的測量 刻卜勒和笛卡兒認為光速是瞬間傳遞,是一個無限大的值。 伽利略認為是有限值。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光速,他在西元1635年和助理各帶著一盞燈,在距離一公里遠的二個山頭進行光速的測量。 1676年,丹麥物理學家羅美爾(Roemer,1644~1710)用天文觀測的方法,第一個證明了光傳播的速度是一個有限值。他是利用木星和它的一顆衛星的運行來計算光的速度,1676年他發表的結果是 2.1×108 m/s。之後有很多科學家陸陸續續利用天文的方法來測光速,得到的數值接近 3×108 m/s。 (Ch33 Problem111) 第一位在地面上做實驗,把光速測出來的是法國科學家菲佐(Fizeau),他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在1849年,利用一個720齒的齒輪和反射鏡,量出光速為3.18×108 m/s,你知道齒輪和鏡子相距多遠嗎?相距 8.633 公里。(1851年流水實驗,讓牛頓的粒子說敗訴) 1920年,美國的邁克森(Michelson,1852~1931)用旋轉的八面鏡取代齒輪,來測光速,經過幾百次的測量結果所得的數值為 2.99796×108 m/s。這也是一個工程浩大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八面鏡和光源是分別放在二個山頭(和伽利略的實驗很像),相距 35 公里。 為什麼這些都稱為『繞射』(diffraction)? 圓孔繞射 圓孔繞射的鑑別率(resolvability) §36-6 §36-8繞射光柵(grating) 透射式與反射式 光碟片的彩色 光柵的色散度(dispe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