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鴎外と伝习录.ppt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森鴎外と伝习录

森鴎外と『伝習録』 ー日本の作家と中国の文化ー 素读“四书”形成的汉学素养 “从第二年庆应三年(1867),每月四、九日到藩校养老馆,在教授山。鼓溪、波达和、村田义实等老师面前复读。让幼年入学者索选“四书”。第二年读“王经”,第三年是《左传》、《论语》、《史记》、《汉书》春天秋天有大考,给头一午的优秀生赠送“四书”正文,第二年赠送《四书集注》,第三年赠送“五经”。这边老师曾对人说:”其他的孩子重复两三遍也记不住,只有林大郎一次就记住了。” ——森润三郎《欧外森林太郎》 《传习录》 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正如海老田辉已在《森鸥外作品中的阳明学》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森鸥外在津和野主要接受的是朱子学与日本国学的教育,还没有机会接触阳明学。他学习阳明学,当是东京大学毕业之后的事。他在德国留学期间邂遁哲学学者井上哲次郎,这或许是他较多阅读哲学著作、探讨哲学问题的时期。    《心头语》 《心头语》写于1901年,这是森鸥外到小仓赶任的第二年,其 中的《厌倦之预防》一文,写的是结婚与家庭生活的方式态度。文 中的“成婚如创业,相伴如守成”,转用了《唐书·房玄龄传》的“创 业守成”之说,而“偕老同穴”之喻,则源于《诗经·郑风》。森鸥外 认为夫妻要不相倦、不相厌,永远相爱,使爱情持久永恒,就要彼 此在“慎独”上下工夫。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居时也要慎于言行 的意思,本出于《大学》《中庸》里的“君子必慎其独”。慎独之独, 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所谓工夫,是指“达于至善(善之极致)之境地的工夫”,“至善”则 是《大学》所说“止于至善”的至善,因而事关天下国家。 “成婚如创业,相伴如守成。既不相厌亦不相倦,遂白头偕老,永不变心,此乃世间结为夫妻者初始皆所希望者。然而,或于家庭出现人间地狱,或见破镜覆水之叹,究竟何至于此耶?何不探讨不相厌不相倦之道哉?唯在于有无慎独之工夫。夫也罢,妻也罢,纵令无外人相窥,不当以未栉之发、沾污之衣相对。记得意大利的曼特卡查说过,女子若爱一男子,欲嫁之前,当必先窥视其午食后一两小时作何状。午后一两小时当为懒惰之时。信夫恕轩之解释姑且不去管它,此当为昼寝者昼寝之时。另外对同一位客人,再说起同样的话,人皆知此堪羞也;然每换一位客人,主人所言皆全然相同,其妻在旁闻之之时.为妻者当作何想?不厌其夫知识之祸狭、思想之枯竭乎?……要之,长久相敬之难,不唯朋友间有之,夫妻间亦有知,而当知慎独之工夫,不外乎敬也。” ——《心头语·厌倦之预防》 鸥外1891年与赤松登志子结婚,一年多两人就离婚了,到 1903年1月再婚为止,一直独身生活。在这之前他写的“成婚如 创业.相伴如守成”,谈起不相倦不相厌全在慎独工夫,恐伯不是 偶然奇想,而是表明他一直渴望美满的家庭生活。 “知行合一”说 “在福冈买的书里,有一本《传习录》。这书,是到处都有的,因为我的藏书里还没有,就买下来了。这本书,虽是王阳明弟子笔录老师的话编成的,却十分有趣。其中反复讲到要知行一致。常人首先在智慧方面幢得了忠与孝,再想实际去做,知与行有先后。这其实大谬不然。就像知道饭在先而食在后,实际上是欲吃之心在先而生饭,食者行也,乃直接产生于当时欲食之心。忠孝亦无先后。王阳明说“行非出于智,欲行之心与行乃本也”。这一说法,与最新的德国康德等的心理学有相一致的地方,实在是有意思。另外,它与佛教的唯识论与哈尔特曼之间也有微妙的关系。想到这些,感到即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信仰,知道不能安生立命的做派的人,也还是有自得之处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