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音学.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古音学

清代古音学 形成:传统语言学三大部门的发展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人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古音系统使得整个清代语言学发生了变革。下面将就其重要的著作及观点予以分析评述。 1.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创人,他“潜心声韵几十年,作《音学五书》,而古音乃大明于天下”。《音学五书》是研究古音的奠基之作,其中以《诗本音》、和《古音表》最为重要,《诗本音》是《古音表》的根据,《古音表》是《诗本音》的归纳。 顾炎武将上古韵划分为十类,并没有给韵部立专有名称,只是用《广韵》平声五十五个韵目(庚尤不在内)分别给各类命名,十部之中,六、七、八、九等四个部为江永以后的古韵学家所接受,另外六个部比较粗疏。江、段二人的分部“益密于顾氏,然皆自顾氏之十部导之,故通乎十部之说,则于求古人之音,思过半矣”。 2.江永《古韵标准》 江永是清代音韵学者的直接导师。他分古韵舒声(平、上、去)十三部和入声八部, 把古韵研究推进一大步,他列了第一份“ 切字母位用字” 即《广韵》反切上字表,在陈澄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指出“ 照穿床审四位之二等三等不相假也”、“ 喻母三等四等亦必有别”等等。江永关于“等呼”的解释,既简明,又科学。他说:“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音学辨微》“七辨开口合口”) 这从发音时唇吻聚合与否,即圆唇不圆唇来辨明开、合,抓住了关键,审音精到。关于“四等”,江永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以“洪细”(即发音时开口度的大小)来区别四等,这是我国音韵学史上首次对等韵学中的“等”这一核心概念做出科学的解释,至今还常为讲传统等韵学的论著或音韵学教材所征引。丁邦新先生亦据此认为江永是清代音韵学中审音派的始祖。 3段玉裁《六书音韵表》 清代学者对于汉语的音义关系已经有了理论上的明确认识,所以卓有成就的语文学家,大都在音韵学上潜心用功,二以段氏所得尤多。罗常培先生说:“自明迄清学者研究周秦古音有六大贡献,而段氏一人居其二。”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成绩主要有:第一,把古韵分六类十七部。 段玉裁在顾、江的基础上,博稽文献,析其异同,进而将之脂支三部分立,并从真部分出文部,从幽部分出侯部,创为十七部,按音理使邻韵者以类相从,划归为六类。从段玉裁创立十七部说开化寺,我们对上古韵母系统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来诸家分部的学说,其实都是对段玉裁的补充。 第二,谐声声符相同者古韵必同部。 他说:“六书之有谐声,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许书重作《说文解字》时,未有反语,但云某声某声,即以为韵书可也。”“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 段玉裁的这个论断为汉语古音的声韵研究开辟了通途,其后孔广森、严可均、朱骏声的撰著,都受到段氏这一学说的启迪。第三,段玉裁认为音韵随时代迁移不可淆乱。他开始给语音的历史发展作了分期工作,又明确提出了四声不同今韵说。 4. 戴震《声类表》、《答段若膺论韵》 戴震对上古音的研究成绩最大。《声类表》开创性的表现上古音类系统及其流变的等韵图表,《答段若膺论韵》阐述戴震的古韵观点和对段玉裁《六书音韵表》的评论,图表和书信合读,可以了解戴震的古音学说。戴震在顾、江、段古韵分部的基础上,将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最大的特点是入声韵独立。以之与阴声韵、阳声韵相配,并认为阴阳可对转,而入声是韵类通转的枢纽。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语言学家在声母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在古声类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钱大昕的语言学论述多散见于《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文集》中,而《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完事讨论音韵的,其中以《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最为著名。他集中解决了两大问题:一、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四声切韵表凡例》);二、“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大昕还提到“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就是说古代“章”、“昌”、“船”等生母的字也有不少归舌头音。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