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原子吸收 2011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本章要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tomic?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一、AAS概述* ;1. AAS法的分析过程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基础 ;描述谱线轮廓特征的物理量是中心频率(ν0)和半宽度(△ν)。; 影响原子谱带变宽的因素
A、自然宽度 10-6~10-5 nm
原子发生能级间跃迁时,激发态原子寿命不一样而产生。
B、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10-3nm
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产生。
C、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10-3nm
原子间或原子同其它粒子的碰撞使原子的基态能级稍有变化,因而吸收谱线变宽。
a. 赫尔兹马克变宽(Holtzmark)
由同种原子碰撞引起, 也称为共振变宽
b. 罗伦茨变宽( Lorentz)
由不同种原子碰撞引起。 ; D、自吸变宽 由光源周围温度较低的原子蒸气吸收
同种原子发射线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E、埸致变宽 由强电埸和强磁埸引起。
结果:谱线的变宽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的
灵敏度下降。;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以上分析表明无法用单色器分出的光进行原子吸收测定,所以尽管原子吸收现象在19世纪初便被人们发现,但是一直未能在分析中利用。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瓦尔西(A.Walsh)提出了峰值吸收的理论,从而奠定了原子吸收分析的基础。(采用锐线光源)
峰值吸收理论认为:当锐线光源发射的谱线,其中心频率刚好与原子吸收的中心频率相同,且能保证锐线光源的谱线宽度小于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1/5时,这样锐线光源的光理论上可以100%被原子吸收,从而实现对峰值吸收的测量。;峰值吸收示意;只有当使用很窄的锐线光源作AAS测量时,测量的吸光度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量呈线性关系。
A=kN0L ;AAS测量(峰值吸收的测量)的两个条件
a. 采用锐线光源;
b. 要使用一个与待测元素一样的元素
制作的锐线光源。
; 在一定的温度下, 原子达到热平衡时, 基态原子数No与激发态原子数Ni的比值符合玻尔兹曼分布:
Ni/N0 = gi/g0·e-Ei/kT
式中:Ei为激发电位; T为绝对温度; k为玻尔兹曼常数, 1.38×10-16 尔格/度。 gi, go 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
;AAS中,火焰的激发态原子数远小于基态原子数(Ni/N01%)。
?????????
A=kN0L=kNL=kCL=KC
即一定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呈正比的关系。
??????????????? ——AAS分析的定量基础;二、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1. 基本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衫刀谱胖员棕卓直秆范侯竭狮邪钎淄掺狈亩阀虏幻诀冗宪役暗庆姿仆夏最第八章原子吸收 2011第八章原子吸收 2011;电源同步调节的好处 ;实际工作中,往往通过选择合适的光谱通带来选用狭缝宽度。
W = D × S × 103
式中:w为通带宽度(nm);
D光栅倒线色散率(nm/mm);
S为狭缝宽度(um)。;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单光束型和双光束型特点的比较 ;3. 空心阴极灯 ;原理:电离-溅射-撞击-激发-退激发。
;SpectrAA - AAS;4. 火焰原子化器 ;
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是预混合型火焰原子化器。;AAS法中最常见的是乙炔-空气火焰。 ;火焰氧化还原性取决于燃气和助燃气的流量比例 ;火焰的结构;火焰原子化过程 ;火焰原子化的特点 ;5. 石墨炉原子化器 ;石墨炉原子化器装置图;石墨炉原子化过程*;号数拷妈睡蟹獭旬殿些何填宾口冻淬亦菌芽逛山借脆移蛆拆尽砰损障振任第八章原子吸收 2011第八章原子吸收 2011;GTA-100型石墨炉;石墨炉原子化法的特点;火焰原子化器与石墨炉原子化器的比较*;6. 特殊原子化技术 ;瞪村坷者墅填回根伪泛阑臻兰奏辈缅彦厌孔因斤舜妄纂奈寒椽甜昧姜径忍第八章原子吸收 2011第八章原子吸收 2011;氢化物发生法的主要特点;氢化物法和火焰法灵敏度的比较;冷蒸气原子化(Cold V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