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第2辑》大学文化教育文献.pdfVIP

《当代艺术 第2辑》大学文化教育文献.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A 代艺术Contemoorart 卷首语 艺术表现人类的灵魂,反映人的生存与理想境界。如同人类早先为生存需 要而进行劳动分工一样,艺术也逐渐从其他社会分工中独立出来,经过家族式 的技艺传授,作坊里的课徒,进而发展成含有现代教学方式的传艺机构,师生关 系的产生与确立,拉开了艺术类院校产生的序幕。时至今日,艺术院校以及设 有艺术类教学内容的其他院校,遍布世界。 艺术院校在中国的历史不过百年,追本溯源,中国的学院派艺术是伴随着 上世纪新文化运动的革新精神产生的,并造就了一代先驱人物,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与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任何历史时期,学院派教育都是一个要面对的 巨大题目。就艺术而言,学院派艺术是一面永恒的旗帜。 当代中国各类艺术学院自有其优势。首先,院校师资配备齐全,能够为热 爱艺术的学生传授包括古今中外的相关艺术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又开 列众多的选修课目供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激发艺术创造力。学院立足当代艺术 前沿,为师生提供对内对外交流平台,举办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艺术讲座和展 览,不断丰富师生的艺术感受,培养开阔的艺术胸襟,这对于他们形成丰富的创 作思路和鲜明的创作个性,都是有益的。其次,艺术院校不仅重视艺术实践,还 是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许多重要艺术理论家大都出自院校。他们 在学术上的丰硕成果,证明了学院学术的巨大潜力。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观念的更新,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过或是 脱离过学院的巨大存在与影响,甚或是认可。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学院模式存在的缺失,如教学模式大同小异、注重共性,忽略个性;学员人文知 识修养薄弱;艺术教学在当前商品经济意识裹挟下,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蔓延, 学风学业转趋庸俗化等等。这种趋同性的学院背景,将对中国艺术事业的未来 产生一定的影响。 无论是上一个百年的渐具雏形,还是当下的急剧扩招,伴随着越来越多的 院校开设艺术专业,以院校为代表的中国艺术阵营也将日益壮大r学院背景日 渐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群体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基础,无论得失如何,中国现当 代艺术终将深深地镌刻着 学“院”的烙印。 《当代艺术》随时与您共同关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动态。愿为中国高等 艺术教育撑起一座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玉 泽 2006年 9月8日 捍 卫 中 华 文 明 7 了 方 从 扬 民 族 文 化 顾 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志学 刘文西 刘大为 冯 远 孙为民 李 淞 沈尧伊 陈永锵 杨晓阳 周韶华 周 正 赵振川 顾 森 雷珍民 翟 墨 编 委 马玉深 王智杰 王克举 王剑国 石 村 刘奇伟 李望平 吕书峰 乔宜男 刘 丹 任焕斌 闰 平 高继承 吉武昌 张 元 张 炜 张羽龙 权伍松 吴 昊 杨豪中 庞永红 屈 健 胡玉康 徐唯辛 徐青青 党天才 崔伟刚 蔺宝钢 邓益民 本期主编 吴玉峰 程 辉 副 主 编 周一新 李东风 周 晓 特约编辑 杨前进 高 明 李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