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个核心问题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原因和立法宗旨 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的构成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关系 四、“消费者”的概念和范围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原因和立法宗旨 1、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原因 消费者=弱势群体+主权者 (1)信息不对称和非完全信息使消费者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处于劣势。 (2)消费者在经济力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3)消费者在寻求法律保护方面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 从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者地位看,对消费者给予特殊保护,符合公平目标; 从消费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主权地位看,对消费者给予特殊保护,则符合效率目标。 2、立法宗旨 (1)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的构成 1、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消费者安全、卫生管理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 3、商品质量管理法——商品检验法、产品质量法 4、商品计量监督管理法——计量法、标准化法 5、商品标示监督管理法——商标法、广告法 6、物价监督管理法——价格法 7、禁止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8、合同法的部分内容——合同法、保险法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关系 (一)与产品质量法的关系 1、联系 宗旨一致 内容上密切联系(比如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区别 (1)价值取向 消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产品法——合理分摊现代社会的产品质量风险。 (2)调整对象 消法——产品和服务两大领域;只调整生活消费行为 产品法——产品,不涉及服务;可调整所有消费行为 (3)涵盖范围 消法——广 产品法——仅质量 (二)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1、联系 (1)交易原则相同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2)多重交叉保护(如误导,既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又是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2、区别 (1)立法目的和角度不同 (首先着眼于经营领域VS首先着眼于消费领域) (2)规制重点不同 (核心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以经营者义务为重点VS消费者权益的设定和保护为重点) (3)性质侧重不同 (偏重行政性质VS偏重民事性质) (三)与民法的关系 消法许多规定来源于民法,被视为民法的特别法。但又在另一些方面对消费者作出倾斜,具有典型的经济法追求实质公平的特点。 四、“消费者”的界定(受消法保护者的范围) 1、相关法律的规定 消法第二条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王海打假案 1995年春天,山东某厂的年轻业务员王海来北京出差,他偶然买到一本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书。他为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所吸引。为了验证这一规定的可行性,他来到隆福大厦,见到一种标明“日本制造”,单价85元的“索尼”耳机。他怀疑这是假货,便买了一副,找到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经证实为假货后,他返回隆福大厦,又买了10副相同的耳机,然后要求商场依照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予以加倍赔偿。商场同意退回第一副耳机并赔偿200元,但拒绝对后10副给与任何赔偿,理由是,他是“知假买假”,“钻法律的空子”。 同年秋天,王海再度来到北京。他光顾了多家商店,购买了他认为是假货的商品,经证实后便向商家要求加倍赔偿。多数商店满足了他的要求,但也有少数加以拒绝。 王海的举动被新闻媒介披露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他被多数普通百姓甚至被许多经营者当作英雄加以赞誉,同时也使制假售假者感到震惊。1996年12月,中国消费者基金会向他颁发了奖金。 本案争议点:王海是受消法保护的消费者吗? 2、消费类型 经济学中的“消费”,有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之分(非常重要,实践中用反推法证明)。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一般只限于生活消费,即满足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的消费。 如何理解为生活消费需要?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生活消费=直接消费(物质资料的消费+劳务消费)+间接消费(用于储存、欣赏,或作为赠品赠送给他人) 如果不是用于生活消费,而是用于生产和经营,则不是法律上所说的消费者。不应当受到消费者保护法的调整,而只能受合同法的调整。 3、消费主体 争议问题:消费者包括单位吗? 学理上一般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只限于个人或家庭消费。单位消费或集团消费并不包括在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