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月迹课件 苏教版.pptVIP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月迹课件 苏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后习题 4.孩子的童真在文中展露无疑,请找出一句试作分析。 【讲评】从文中找到句子,还要作出解析。 【参考答案】示例:“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令人莞尔一笑。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印章”之喻,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 * 第六课 ——贾平凹 月迹 作者简介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引发广泛关注。 生词梳理 倏shū忽 袅袅niǎo 嫉jí妒 掬jū 淙cóng 面面相觑qù 初识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答: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初识课文 2.找出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并摘录文中词句,描述出寻月所见以及孩子们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词语。 答:(1)寻月踪迹:屋内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2)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后来,孩子们又在河中、瞳中找到了月亮,“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很满足”。 语言赏析 品味文章语言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个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答:作者将月亮当人来写,赋予月亮以脚,用“爬”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多姿的特点,体现了童心想象力无比奇妙。 2.孩子的话: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答:含着喜爱、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得拙朴而诚挚。这表现了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语言赏析 3.奶奶的话: “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答:奶奶是引导孩子们寻找月亮的高明导师。她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深入课文 1.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答:“月迹”是文章的线索,“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孩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它是月的变化轨迹,又是孩童成长的轨迹。 2.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深入课文 3.课文开头说“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 答: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板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