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篇 区域开发课件
第五篇 区域开发;;1、区域的含义;指标:;自然区域;区域的特征;欠发达
区域;(1)自然环境差异: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海拔高度;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界线A;;我国 “西电东送” 北通道工程;我国 “西电东送” 中通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图;;荒漠化的防治:1、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所产生的危害;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2、了解雨林破坏的原因及表现
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表现: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三种方案
①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
②开发—利于当地人在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
③最佳方案:
保护性开发.当前背景下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坚持可持续的雨林开发;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和防治;人口增长;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和防治;2、流域及流域开发; 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和冰期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举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思路:地理条件——探寻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开发利用的具体策略和结果
; (4)经济基础: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有大片牧场,农业基础好;流域实行水力发电;干流是美国内陆水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之前的地理基本特征如何?
(5)流域衰退原因与结果:20世纪初,东部山地铜矿开采,造成山林被毁,大气、河流、土地遭到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洪灾频繁,农业衰落,变成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阅读思考:
流域开发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结合,可以发挥综合效益。
流域开发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流域开发的制约因素则集中在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和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其中尤其是洪涝灾害,对流域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具体策略和结果:
(1)具体策略:①立法为流域整体开发提供法律保证。②合理安排流域开发时空序列。③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开发主线进行综合开发。④确立适合流域特点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2)结果:农业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发展金属加工、机械、橡胶、造纸等高能耗制造业,集聚在沿田纳西河的河港城镇,形成工业走廊;发展旅游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注重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启示
(1)建立跨行政区的、具有经营管理权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
(2)以水资源为中心的综合开发。在流域开发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会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不断得到加强。
(3)形成合理的点—线—面的时空开发结构。流域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开发建设过程,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建设与整体开发的关系,在时间序列上和空间范围内,都要有步骤、有侧重地发展。
(4)走流域整体协调发展之路。流域开发应当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和生态学的观点,把全流域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处理好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专题15 资源开发与利用;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
齐全、煤质优良
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
、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
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三废”的治理;能源资源的开发;专题18 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