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境遇_寻访城市丛林中的枕碧楼.pdfVIP

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境遇_寻访城市丛林中的枕碧楼.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境遇_寻访城市丛林中的枕碧楼

田野札记 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境遇 李在全 ——寻访城市丛林中的枕碧楼 与世无争许自由,蠖居安稳阅春秋。——沈家本 纵有名山藏史稿,传人难遇又如何。——陈寅恪 枕碧楼,中国近代法学大家沈家本的藏书楼。记得,我第一次获悉 枕碧楼,得益于拜读田涛先生《枕碧楼印象》一文。在文中,田先生用 略带伤感的笔调,回忆儿时记忆中的枕碧楼:“楼为两层,坐北朝南,面 对一片低矮院落,可谓览尽人间烟火。楼的北面是护城河,每到春天, 河畔垂柳依依,两岸芳草萋萋,满布疮痍的城垣,几近坍塌的宣武门城 头的危楼,果然是一派碧色伤心。”二十余年后,经过一段人生沧桑的 田先生回到北京,他发现:“隔于内外城之间的高大城墙早已拆除了,宣 武门的城楼也已不知去向,曾经有过游鱼和蝌蚪的护城河也不见了踪 影,不见了垂柳和芳草,代之而来的一排排丑陋至极而又毫无生气的灰 色的十几层的大板楼。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刻经院也荡然无存,新修的水 泥路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铁灰色的光。”——曾经是文人聚集的北京 宣武门南,已经变幻了时空。但有幸,枕碧楼还在,依然躲藏在宣武门 南上斜街那片破落的平房之中。 枕碧楼的印象也就这般沉淀在我的脑海中,我心想,有朝一日,定 当寻访。 作为一位从南方来北京“游学”的学子,北京的民俗文化似乎对我 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每当节庆时日,总想去看看胡同,逛逛庙会,而现 代化的大街高楼,则实在显得乏味。今年春节,我有幸得以“留京”,寻 访枕碧楼自然是机会到了。 大年初四,在王煦贤弟的陪伴下,我寻访了枕碧楼。王贤弟是地道 12 5 的“老北京”,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我 每次出去 “感受”北京民风习俗,都得益于他高品位的导游。 枕碧楼在宣武门外的上斜街金井胡同一号,说实话,如果没有门口 的两块牌子,大概没几个人会在意这座宅院,因为它和胡同里其他院子 没啥大的差别。一块牌子上写着:“沈家本故居。”另一块牌子写着:“沈 家本 (一八四○——一九一三),浙江归安 (今吴兴)人。清朝光绪年间进 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 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他对中国古代法学予以总结和评 判,同时也引进近代西方法律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对于近 代中国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撰写的书稿《沈寄 先生遗书》,成 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枕碧楼’是故居中的藏书楼,藏书 五万余卷。一九九○年,沈家本故居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沈 家本这个名字,对法律界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但对法律界以外的人 来说,知之者恐怕不多。作为中国近代法学大家,他对于清末立法的改 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法学,特别是传统 法学的研究,从这点讲,他是国人应该记住的历史人物。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沈家本回到北京,任刑部大员。也就是 在这一年,沈家本买下了金井胡同破落的吴兴会馆作为自己的宅院,进 住后不久,在院中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藏书楼,取名枕碧楼。沈家本 的许多论著,如《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等,就是在这里写成 的。一九一一年沈家本辞去修订法律大臣和资政院副总裁两项职务后, 便躲进此楼,潜心著述和整理旧作,直到一九一三年病逝。据史料记载, 沈家本的宅院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共有三进院落。最前面的是高大 宽敞的广亮大门,门前设垂花踏步,对面设影壁,门的两侧连接有门房 二间和倒座南房六间。第一进院正房为三间穿堂,七檩前出廊两厢房各 一间,西耳房三间,东耳房扩展成二层小楼。第二进院为正房五间,东 西各三间配房,厢耳房各二间。过二进院门道房,通向最后一进,正面 12 6 后照房八间,分隔为西五东三两组。总体而言,宅院建筑布局严谨,颇 为宽敞实用。 我们走进宅院,发现院子里搭建了很多房屋,很拥挤,在房与房 之间仅留有容一人通过的窄小过道,显然是个大杂院了,已无多少当 年的样子。在院子的入口处我们找到了那座枕碧楼,穿过窄小的过道, 从背后的楼梯我们登上了枕碧楼,脚下的木板发出吱吱响声,我忽然 想到这已是百余年的老楼了,岁月的沧桑自然也留在它身上。在楼台 上,我依稀还可以认出北面那挑出于高处的一角古墙飞檐,也可看到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