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教学设计方案.docVIP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教学设计方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教学设计方案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第四中学校 刘树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教学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教学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相关多媒体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同学复述的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