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手掌(定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用残损手掌(定稿)

课 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军侵华的序幕,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的半壁江山沦入日军之手……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强掳,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大地就这样被侵略军所摧残着、蹂躏着。它虽然伤痕累累,摇摇欲坠,却因为有一群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而最终傲然挺立起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戴望舒,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在狱中献给祖国母亲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配相关图片、低沉的背景音乐) 三、深情诵读 把握感情 1、教师范读,感知朗读的感情基调。 下面老师为大家范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边听边体会,在文章的前后,诗人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四、分析词语 体悟感情 重点在诵读中赏析下列词语 1、“轻抚”“摸索” 2、在沦陷区,诗人用了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苦水,寂寞,憔悴,阴暗 3、在解放区,诗人用了“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温暖,春天,永恒等 注意:边读边品边指导 七、广泛阅读 拓展延伸 1.抗日战争时期的戴望舒们 同学们,透过这双残损的手掌,你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戴望舒吗?请试想一下: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在抗敌的战场上,在逃难的道路上,在敌人的监狱里(如作者本人),在被焚毁的村舍旁,用自己那“沾了血和灰”的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自己的亲人、战友、土地和土地上的断壁残垣。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受伤了的民族,一个受伤了却还依然博大的民族;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当时抗战时期,还有千千万万只残损的手掌在抚摸国土,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戴望舒这样的爱国诗人啊! 2.和平年代的我们 在战争年代,这种爱国精神看起来或许战士们手中的一把枪,或许诗人们有中的一支破笔,更或许是一具具老迈的身躯,但是它确实是中华民族命脉的延续。如今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坚守住这份爱国之心,如何以实际行动来爱国呢? (学生畅所欲言) 十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如果头脑发热的日本还想拿我国的领土“钓鱼岛”来制造事端,挑起战争,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迎头痛击)对!我们绝不会让屈辱的历史重演!(出示图片)请我们举起拳头一起郑重宣誓: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解题、背景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呢? 介绍写作背景 屏显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 2、试读课文,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明确:在当时诗人虽然深陷囹圄,但始终不屈服,在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人的手掌在苦难的祖国大地上摸索,在被敌人侵占的沦陷区,诗人的手掌触到的是血和泥,到处是阴暗,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痛,充满了苦,而到了没有被日军侵占的地方,我们称作为解放区,诗人感受到了光明,和温暖,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爱,充满了希望,由此,诗人的感情有恨到爱在发生着变化。) 3、感情朗读 理清思路 (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的来读诗,前半部分,建议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语调,后半部分用欢快,高亢的语气语调) (明确:前两句统领全诗,后面分别写了“摸索”“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和“轻抚”“辽远的一角”) 四、分析词语 体悟感情 (明确:第一组词:“摸索”是诗人在黑暗中寻找,手掌所触到的是沦陷区,那里满目疮痍,到处是血和泥,诗人的手掌在颤抖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