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马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马论文

诗经马论文 篇一:诗经·国风 论文 试论《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 摘要: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界对于“误读”的解释有多种,但多数学者赞同乐黛云/勒·比松在主编《独角兽与龙》中关于误读的定义,在该书中作者说“误读是指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自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本文主要是在此条对误读的定义上,论述《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及这种文学误读现象所产生的美学意义这两部分内容。 关键字:文学接受 文学误读 《诗经·国风》 美学意义 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因取其整数,故《诗经》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从用途和音乐上来分,《诗经》可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指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指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国风》中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周南、召南是地名。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且《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一、《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 从中学起,我们就比较多的接触《诗经》,比如我们熟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这些美丽的句子都源自《诗经》,那在我们熟知的这些优美句子中,我们真懂了它的含义吗?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那些被我们误读了的《诗经·国风》。 1、《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中说的是卫穆公时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诗中的孙子仲,是当时卫国的元帅。时卫国被狄戎所灭,卫国不足千人东徙渡河,野居漕邑。卫文公经营楚丘,就是所谓的土国。 到了卫穆公,在漕邑筑城,故诗中有城漕。构筑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都是在卫国境内,卫人南行救陈,其中艰苦更惨。现今对这首诗学者有两种看法: (1)、爱情诗,写长年行役于外的士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我独南行”,如果说南行短暂即可返回倒也没什么,但事实却是不知何日是归期,于是就有了“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这种想归乡却又 不能归的忧忡。正在此时,谁知安营扎寨时马匹突然不见,“我”想战马也一定是想家了。现世人生多离合悲欢!遥想当年,“我”刚离家,“我们”信誓旦旦,谁料如今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你不知道,“我”多么想与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算一辈子贫穷,至少生活在一起!可惜这么幸福的事,恐怕今世“我”是等不到了!诗中征人思乡的心已经碎了,现今大多数人如此理解也可说得通。 (2)前八句写战士久征不归,所以含蓄表达对统治阶级的怨,后八句写战争中战士之间的情谊。前八句述说了战争繁多,接着说别人都是在国内服役,而自己要随军南行,表达随军南行士兵的幽怨。后文“执子之手”的“子”,据考证,在先秦时期,“子”是一种含有敬意的美称,略似于后世的“先生”、“您”,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时代,普通人一般只会称妻子为“汝”或者“尔”,绝无可能在山盟海誓的时候突然客气、无缘无故称妻子为“子”。于是有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在一场古代战争中,写战士之间情谊的一首诗:“甲与乙牵手立约,希望彼此扶助,保住性命,平安到老。但生死攸关之际,甲不守承诺,甩掉乙,不管乙的死活。因此,满怀悲愤的乙,写了此诗。”这种感情的描写有点类似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比其更含蓄。 2、《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1)诗中“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三秋”指三个季度,与前后句子形成排比,层层递进。《孔颖达疏》中记载“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孔颖达认为,这是周桓王时,政事不和,朝臣多为谗人所谄,所以人们都十分惧怕谗言,一日不见君王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