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A轨迹.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ODA轨迹

CODA轨迹这家美国电动车公司何以诞生?它与中国为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ABR记者 杨与肖 “CODA的意思就是从一段音乐向另一段音乐的过渡,和我们从事的行业一样,从传统汽车领域向新能源时代前进。”CODA控股公司(CODA Holdings)CEO墨斐(Phil Murtaugh)这样向《汽车商业评论》解释公司的名称。 尽管向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过渡将会是个漫长的阶段,但是在外界看来,这家叫CODA的电动汽车公司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 2011年9月,CODA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首家客户体验店开业庆典。11月,CODA电动汽车在哈尔滨开始量产。12月,美国首家经销商签约完成。2012年3月,第一批产品交付私人用户手中。 在中国,2012年4月,CODA入驻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提供电动汽车示范试乘试驾。几天后,北京车展期间,CODA与长城汽车联合宣布,双方将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在经历了投资人对电动汽车前景堪忧所造成的资金匮乏阶段后,CODA在去年完成了1.47亿美元的第四轮融资,为它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根据CODA的判断,到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的产销将达到57万辆左右,中、美两大市场将会分担10%的销量数字。而届时,主流的电动汽车厂家不会超过10家,CODA的目标是成为其中领先的一员。 CODA电动汽车是继日产聆风(Leaf)之后在美国上市的第二款普及型电动汽车。当然,这是将定位于高端豪华跑车的特斯拉(Tesla)排除在外后的说法。 这家电动汽车公司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首款电动汽车使用的是在哈飞赛豹基础上重新设计及改造的车身和底盘,电池源自CODA和天津力神的合资公司,变速器来自博格华纳的美国工厂,高压电气系统由德尔福的中国研发中心完成。当在中国的工序完毕后,这些“散件”将会被运往美国进行最后的组装。 显然,CODA正在努力向外传递自己的好消息,而传递人的角色则由墨斐来担当。尽管他的职务是CEO,但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成为了这家公司的新闻发言人。 曾经在通用中国长期担任CEO的墨斐在汽车行业内丰富的经历很容易为CODA赢得几分信任和好感。今年4月,履新15个月后,他带着CODA电动汽车来到了中国,并对媒体亲自做起了产品讲解。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CODA的产品最诱人的地方在于续航里程。它搭载的是31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组,经过一次彻底的充电,可以达到200公里的行驶里程,这比聆风的记录多出了四分之一。 但对同行们来说,CODA的电池管理系统及主动型热管理系统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与竞争对手相比,在零下5度的环境中,CODA的电池可能会损耗10%~20%的电量,续航里程可以保持在150公里以上,而其他厂商的电池则可能会消耗掉40%~60%。 对此,CODA的解释是,他们的电池管理系统和主动型热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外界的温差自动调节电池组电芯的温度,使电池组的工作环境始终保持在理想的温度,从而保证其稳定的工作状态,以实现电动汽车可靠的行驶里程。空间是这款车的另一个优势。由于CODA的电池组是呈平板状平铺在车体之下,位于前后车桥之间,通过平衡重量的分配和低重心的布置,使它的使用空间和普通轿车没有区别,可以提供5个人的座椅,并且还有空间可观的行李箱。 产品的优势是一方面,CODA公司与美国政界的关系则是墨斐愿意谈及的另一个话题。目前,CODA的顾问委员会涵盖美国前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 Jr.),以及克林顿政府的办公厅主任托马斯?麦克拉蒂(Thomas McLarty)。前者也是CODA的股东之一,但持股数一直秘而不宣,后者的儿子则是在中国从事宝马汽车经销的燕宝集团现任主席。 而在2011年初,墨斐刚刚加盟这家公司时,他为我们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情景:一款产品,当年11月在加州和夏威夷州上市,同时与美国汽车租赁公司赫兹(The Hertz Corporation)在加州联合推出汽车租赁业务,仅此而已。 无奈的延迟 事实上,在墨斐到来前,CODA的发展并不顺利,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不断推迟产品的上市时间。 在2009年公司成立之初,CODA曾宣布它的首款电动汽车产品将会在第二年12月走入市场,并预期到2011年底实现1.4万辆的销量。而真实的情况是,直到2010年11月的洛杉矶车展,CODA首款电动汽车才首次以量产车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随后,CODA把上市时间定在了2011年下半年,但很快又宣布是当年年底。接下来,CODA又把时间表订在了2012年2月,不过消费者真正可以买到产品却是在3月,而且地点只有加利福尼亚,而非此前公布的夏威夷。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CODA一直用“为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