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怀念萧珊》中问句品读
《怀念萧珊》中问句品读《怀念萧珊》选自巴金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并了解其写作背景后,再重读《怀念萧珊》一文,则深刻体会到,我们应把文学家巴金和思想家巴金同时引入阅读的视野,从问句的设置入手,细读《怀念萧珊》中蕴藉的理性思考,不仅有助于体味《随想录》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特色,而且还有助于比较完整地读懂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巴金。
巴金(1904—2005)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文学界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曾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这是对巴金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奉献给他钟爱的文学事业的崇高评价。他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他文学创作成就的又一个高峰。
在《随想录》中,巴金因挣脱了思想枷锁,反思“文革”中个人、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以罕见的勇气说着真话,发出了“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的呼声。由于《随想录》的主题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而被誉为“一部伟大的书”;由于巴金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人格品质,而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由于当时反思“文革” 还有政治顾忌,作者在貌似絮叨中蕴藉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类思想解放等人道主义的反思,从而形成了“直白与留白”并存的艺术特色,而被誉为是当代中国文学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备的一座高峰。
《怀念萧珊》是《随想录》中悼亡之作的代表作,早已脍炙人口。笔者在细读中发现,作者在抒发浓烈的怀念之情时,以设置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手法,表达了对“文革”深刻的理性反思。
一、疑问句中蕴藉的理性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疑问句有时并不侧重提问,而侧重于感受的表达。
例1:她常常问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解决呢?”
看似是有疑而问,其实它蕴藉着这样一些理性思考:第一,表达了萧珊对巴金的错案终会澄清的信念;第二,表现了她对等待时间之长、遭受惩罚、隐忍与屈辱之多、问题解决之渺茫的思考;作者是把萧姗的主动质疑与自己的被动等待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文革”中逆来顺受的软弱是源于独立思考精神丧失的真相,发出了五四精神回归的呼唤。
例2:(她忽然指着他小声说:)“他怎么办?”
联系时代背景细嚼这句“他怎么办”, 它叹出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今后生活无出路的无力、无助与无奈,也表达了对“老子反动儿有罪”的“连累”制度带给年轻人“心灵”的深重摧残与影响的深刻反思。
例3:我连声问她看不到什么?(她后来才说:“看不到你解放了。”)
“连声”的追问,表达了巴金想知道答案的急切、紧张与担忧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在确认萧珊病入膏肓后,很想挽住她的生命却如此无助,他想得到平反却那么的无力,他想安慰萧珊却这么苍白,表现了为“文革”付出的代价有多惨重,纠正“文革”的错误有多艰难。
二、反问句中蕴藉的理性思考
为强调某个肯定或否定答案,作者以含有反问词的问句,或明知故问,或问而不答,把答案就藏在问句之中。
例4: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
它强调的是:我是人,不是牛!同时又在反问自己:是人,为什么能在兽住的“牛棚”里竟驯顺地蹲上十年?是人,为什么对如此不人道的事情从未产生质疑?答案是:丧失了“人”的意识,所以才会在人格不被尊重,尊严受到歧视时如此地麻木不仁。
例5:怎么想得到我是在写自己!
这是作者根本没有想到的。作者为自己由封建社会觉醒者、反封建文化的“斗士”,在47年后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任由封建文化宰割而感到悲哀!进而发出了独立思考精神回归的呼喊。
例6:(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
作者在生命遭受践踏的愤怒中思考其深层次原因是:源于封建“株连”文化的摧残!从常规看,比她年长13岁,先死的会是我;依常情而论,我是“罪人”,该死的应是我;但是,我没有死,那是因为天理还在;可是无辜的萧姗死了,这只能说明“文革”惨无人道!
例7:(那个工宣队头头)还说:他不是医生,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对他改造不利)
这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敬畏生命,不尊重人格之人的愤怒之情,表现了“文革”时期人间没有照顾与关怀、没有亲情与帮助、没有真诚与温暖、没有陪伴与支持的冷酷与无情。
例8: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算是什么告别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告别!它引导读者对“遗体告别仪式”进行文化的反思:遗体告别仪式是人类文明的浓缩,是对人生命尊严的维护,是逝者在生者心目中保有重要性的体现。向萧姗告别的仪式虽然简短,但它是巴金在内心完成与爱人作心理分离的神圣仪式,是文明人才懂得的文明!它是对文明回归的呼唤。
三、设问句中蕴藉的理性思考
所谓设问句,简言之,就是自问自答;具有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和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例9:(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推进乡村振兴.pptx VIP
- 学校食堂承包经营及餐饮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pdf
- 2022年中国银行公司客户经理考试总题库.doc
- 中国哲学史12-两汉经学.ppt VIP
- 中国康复类医疗器械产业加速腾飞,正迎来黄金发展期——2023大型现状调查报告(先进制造2024前沿第9期).docx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 QGDW 10395-2022.docx VIP
- 锚杆静压桩施工设计方案.doc VIP
- 早产儿贫血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pptx VIP
- (高清版)DG∕TJ 08-88-2021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pdf VIP
-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结膜吸吮线虫.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