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抒写人性之歌.docVIP

《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抒写人性之歌.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抒写人性之歌

《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抒写人性之歌[摘 要] 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选取“南京大屠杀”题材,在战争背景下关照女性对战争伤痛的个体体验,呈现出这场民族浩劫对女性的非常伤害,让观众对战争及其带来的毁灭性灾难进行多角度的深刻反思。典型的金陵风格描摹凸显了十三钗边缘人物群体形象,张艺谋特有的浓烈色彩描绘,把灾难中十三钗舍身赴死、勇敢无畏的高尚精神充分地展示出来。影片以特别的题材、特殊的人物与特色的风格完成了对人性之歌的崇高礼赞。 [关键词] 电影;《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人性之歌  2011年12月,张艺谋筹备4年,投资6亿人民币打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一座教堂里金陵女子舍身赴死、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电影通过特别的题材、特殊的人物和特色的风格这三者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了其主题精神的饱满阐释。在残酷的战争机器背后,跃动着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在窒息的沉重氛围中,渗透着一抹触及灵魂的亮色。这惨烈的、悲壮的、无奈的民族伤痛里写就的十三钗,唱出的不是一曲风花雪月的《秦淮景》,而是高尚的、纯洁的、伟大的人性之歌。 一、二战题材反思:被践踏后的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受到了世界各国电影人的关注。自二战结束,欧美各国陆续拍摄了诸多反法西斯电影,包括波兰、前苏联在内的许多受害国电影,都慢慢从歌颂英雄式的宣传胜利,转向深入战争本身的反思。近年,《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等奥斯卡获奖影片在各国观众中广受好评,就连德国国内也涌现出一批此类题材的优秀电影,如《帝国的毁灭》《纳粹军校》《浪潮》等。 在日本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遭受的惨烈记忆与民族耻辱早已形成一道无法弥合的创伤。国内电影人对抗战题材电影的关注,也随着国际走势,由英雄传奇演绎,转而进入战争还原反思,从颇具民族主观情感的机智打日寇,逐渐转移到叩问战争与思考生命。早期在意识形态影响之下,歌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影片,随着“文革”的结束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终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红色记忆。改革开放后,国内电影放眼世界,展开了历史和战争的人性化叙述,《太行山上》全面真实的战争描绘、《紫日》普通个体的遭战刻画,把抗日战争的反思逐步向普通民众推进。2009年,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南京!》聚焦民间抗战主题,民族伤痛的触动进一步升级,体现出电影艺术全民化思考下,文化与商业价值的巧妙平衡。 《金陵十三钗》关注的仍然是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情历史,试图从一个小场景力透整个大环境的民族耻辱。战争的硝烟不是主题,战火所带来的民族伤痛是电影故事展开的背景与基础。面对日军40多天的屠城,30万百姓的罹难,一个被集体践踏过的民族从未停止过声讨,中华民族对日本军国主义所犯的滔天罪行,铿锵有力地质问着,但内心却因不可挽回的无奈而无力地愤懑着。电影的沉痛与历史的真实纠葛一体,如同每年12月13日南京城上空的警报声,一次次撕裂全民族的伤痛之疤。罪恶的战争机器把兽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却也更能凸显人性的丰富:卑微的人物也有崇高的人性。善恶美丑在战争中的扭曲与复杂甚至不乏传奇色彩。在炼狱般的阴森恐怖之中,向善的力量,浇灌出一朵朵凝聚着希望与温暖的人性之花,被践踏的悲凉回忆,警示着也鼓舞着深陷哀痛中的国人。《金陵十三钗》通过“南京大屠杀”对二战题材进行反思,对民族伤痛进行挖掘,将人性的光辉深刻地阐释出来。 二、边缘人物关照:灾难中的女性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主人公是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妓女,妓女在人们的情感取向上是被贬斥的,是无法得到社会认同的边缘群体。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其所代表的肮脏、卑贱、低俗等一系列词语,似乎很难让其存在于一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严肃作品里。然而在文学影视创作中,对于妓女群体的观照反而更能凸显最真实的社会图景,透视最清晰的人性隐秘,不论是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还是托尔斯泰笔下的马斯洛娃。所以,当灾难来临时,妓女们不再被僵硬地固化在人们的概念中充当替代品,而成了艺术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精心雕琢的水晶棱面。以书娟为代表的教会女学生的情感变化,诠释了人们对于这个边缘群体的看法转变。女学生起初看不起这些妓女,当妓女们抢占了地窖时,所有的风流举止更是让学生们反感不屑。纯洁与污浊的两个对立群体不可避免地争吵着,冲突着,直到日本兵冲进教堂,女学生才发现,自己与这些妓女在灾难面前其实同样卑微。当妓女们母性地照顾着受伤小兵浦生时,当豆蔻为给浦生弹曲寻琴而惨死后,女学生不再抵触妓女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开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直到为日军唱歌“请柬”的到来,呼吸着每一寸凌辱赴死的空气,女学生在书娟的带领下爬上教堂楼顶,她们要用死亡抵抗蹂躏。就在此时,玉墨带领着妓女选择了牺牲与救赎,用她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