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一次尝试.docVIP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一次尝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一次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一次尝试摘要:本文从当代中专生现有素质着眼,首先阐述了在他们中间进行理想教育对他们人生塑造的重要意义,然后借助《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实例,鲜活地诠释了中专语文教学如何就地取材,巧妙地渗透理想教育的有效做法,对中专学校语文素质教育实践做了精彩的全新的注脚。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想教育;渗透;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5-02 相对于一般的高校来说,我们学校作为一所中专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本来就不算太好,也因此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而这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一直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目标,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在学校里也只是混日子而已,至于说学到多少知识,可能他们并不是很关心。在这其中,虽然有些学生也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但也无非是“要好好学习,长大可以多挣钱,让自己和爸妈可以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这样一些小小的心愿,美好而且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理想难以造就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相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当我们为梦想奋斗的时候,遇到了挫折,有时也会把梦想变小,遇到的挫折多了,慢慢的我们的梦想也就变得那么渺小,甚至开始变得随波逐流,没有梦想,不知道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何况这些本来成绩就不算太好,在学习上没有取得过成就的孩子们呢,也就更容易失去信心和目标。 很喜欢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心胸宽广了,目标高远了,才会有动力、有毅力钻研学习,才会对学习有兴趣。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在我们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连家长都对孩子失望了,甚至放弃了,抱的态度也只是找个学校看着孩子而已,从未想过孩子的未来,学生当然更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学生又怎么会认真地钻研学习,期待他将来有所作为呢? 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呢?在我们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伟人的故事,课文的作者也有不少是伟人,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很多是与他们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是分不开的。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鲁迅学医是为了救治像父亲一样有病而不得治的同胞,弃医从文是为了从精神上唤醒愚弱的国民,这些不正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吗?那么就地取材,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理想教育,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就一定会对他们有所启发和帮助的。 于是在讲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想这正是一个好的理想教育的教材。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此时也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回忆了他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时候的事情,显示了他在少年时代即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而毛泽东那时的年龄正是和我们的学生的年龄差不多。 于是我在这首词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强调了毛泽东少年时的志向。其中主要涉及几个地方: 1.在刚开始介绍作者的时候出示了毛泽东在他16岁那年离开家乡时,写给他父亲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让学生读这首诗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远大抱负。 2.在讲到诗歌上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设计了问题“诗人这样的思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我们平时看到大自然的美景,往往也只是感叹美景、心情舒畅,而毛泽东想到的却是“祖国这样大好的河山,她未来的命运该有谁来主宰?”显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3.在讲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些诗句的意思,也描绘了毛泽东少年时代激情澎湃的革命生活,还给学生补充了毛泽东和同学当时在一起指点江山的一些故事。他那时候有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家庭琐事,三不谈男女之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还有他五四运动时期,领导了长沙的工人和学生的运动,主编了《湘江评论》,在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用这种革命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让他们用这种激情来读课文,体会伟人少年时代的生活。 把这种理想教育渗透到诗歌教学中去,和整个诗歌教学完美融合,不会让学生感受到说教的痕迹,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而也很乐意地接受了作者对他们的影响。在整个诗歌结束拓展延伸时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秋景是这样的生机勃勃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作者有着博大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平时羞于谈理想的学生这时候也是热血沸腾,纷纷发言有的说“要考大学,为了更远大的理想”;有的同学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爸妈过上更好的生活,然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说:“我现在学的是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