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docVIP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同时美育符合新课标的特点,如何渗透美育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美感;二是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鉴赏;创造 “养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在席勒那里,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马克思说,人是按“美的规律”造形的。因而人也必须按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美好的时代需要美好的人去创造,这是审美教育的时代使命。在新课标即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又是怎样来发挥美育的作用,让它英雄有用武之地呢? 一、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美感 1.自然景象之美。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能给学生以美感。如奇险壮美的长江三峡,绚丽多姿的天山景物,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嘉木异石错置、纯洁秀美的愚溪……教师通过这些自然景象之美的描绘及尽可能的真实再现,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2.人物精神之美。当我和学生齐声朗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时,我和学生都深深为苏轼的豁达乐观所感动。人生尽管失意,却从不动摇对未来的信心。而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更是对人生的坚定执着。通过对此类作品的解读,我们渐渐明白,人生又岂能只是几句简单的宣言呢。学生在与现实的价值对比中,能够强烈的感受古仁人的精神美。 3.艺术语言之美。语言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它的形象生动上。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他用工笔画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荷花“绰约如处子”的美的形象,而这种美的形象正是通过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形象化的语言艺术既有绘画的美,又有音乐的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禁长江滚滚来,既描绘出深秋一片肃杀景象,朗读时又有强烈的音乐节奏感。 二、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1.导之入境,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如于漪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而我在讲授《荷塘月色》时,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先组织学生课前聆听《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导入新课时,选读一组有关古人诵月咏荷的诗词散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月色和荷花的纯美;然后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带入散文的优美境界,进而鉴赏她纯美的意境。 2.动之以情。明代学者王明阳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推挠之则衰痿。”他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采用乐学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促进学习。老师讲课,只有情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欲望。然而我们在解读一些优秀篇章,如《醉翁亭记》《马说》《归园田居》,由于传统解读方法的功利色彩较浓,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也就很难得到纯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快感,审美教育也就成了空谈。我觉得《马说》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行径,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只有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我们才能感受到美。所以我就结合我们的现状,让学生谈谈我们这些“人才”的出路何在,学生思想的琴弦被触动了。 3.启发想象。如《琵琶行》中描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补充想象:琵琶女年轻时无限欢乐,年长时无限憔悴,所以这“无声”中才包含了无限的忧愁暗恨。这样的想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教学手段上,借助投影仪、音乐、多媒体课件等将视觉直观与情感熏陶、审美享受相结合。例如《水调歌头》、《沁园春》等含蓄隽永的诗词,适当穿插悠扬的民乐、美妙的图画就可以大大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语言讲述的理性枯燥、缺乏美感的情况,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发展规律。 三、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最重要的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十分广泛,既来自于课内,又来自于生活。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作文教学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