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
浅议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摘要】人格培养的迫切性,以及语文教学中如何从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人格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0.1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24-01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强调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
那么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呢?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正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主要的目的之一。
一、人格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其实质上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对诗书、经史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传统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最早的教学著作《学记》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中又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无论是“辨志”“敬业”“亲师”“取友”还是“仁”“敬”“孝”“慈”“信”,其实质都是一种人格教育。
现今我们要批判借鉴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有积极的思想内容,比如仁爱、诚信、积极进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等。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赋予时代的崭新意义,谱写人格教育新篇章,是我们当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语文教育实行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工具性来解释语文教学的的性质,教学活动往往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情感因素特别是人格的培养相当缺乏。具有人文性、趣味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繁琐、兴趣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知识的技艺训练,思想品德的传声筒,忽视了对人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人人格教育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写作为例,如果单纯从写作形式去训练学生,我们就会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作文审题把握住了,结构也比较合理,语言也比较通顺流畅,但总体上却称不上是好文章,只是骨骼一架。好的文章之所以动人,关键在于情感和见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我们的语文学科性质不能只讲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而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重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语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切实的感受到人格培养在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钟启泉所说的:原有的教育“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在教学中追求单一化与一刀切,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所以,现在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是非感,缺少感恩心,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出现厌学情绪,更有甚者以身试法而不知所犯为何,真是可爱、可怜、可愤、可悲的一代。究其原因,是家庭,是学校,是社会忽略了对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只知强调分数,强调学历,而忽视品德的培育,人格的提升,孰不知高学历这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谨记:欲要学习,先学做人!
三、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的基本范畴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文化内涵是语文的固有根源。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结合,其中包含这内容丰富的人格内涵。
荣耀与耻辱。培养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苏武牧羊一十九载不忘汉节,这便是荣;为一己私利,违背良知,背弃情意,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即为耻:知荣知耻,知何以为荣,知何以为耻,知不求上进,缺乏感恩之心,无诚信均为新时代的耻。
进取与淡泊。既要有所追求,可以为自己的追求牺牲一切,又要淡泊明志、轻视名利,决不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谭嗣同为民族图强愿做国家变法流血第一人,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矢志不移,不畏艰辛。
自尊与自谦。自尊先自重,损人利己的事不做,违背良知的事不为,不为苟活而扭曲灵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食美国的救济粮,鲁迅先生一身傲骨,却视进步青年为兄弟,这都是自尊自谦的典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