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化石.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化石

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化石耕田—经商—读书—仕宦,王家的一代又一代先人,从最低微的底层开始,走过了被中国传统社会视为标准模式的盘旋式上升之路,从而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仕途的通达。而遗留在今天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亲眼见证了这个庞大的家族往昔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它就像一尊农耕文明时代遗留的化石,完整而逼真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它在今天的价值,无疑具有多重意义。 我宁愿相信,这座城堡式的大院,直到今日,它还在无声无息地散发着某种灵气。就像灵石县之得名一样,来源于上天的某次恩赐。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杨坚北巡太原,在这里发现一块陨石,其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相传石上还有“大道永吉”四字(今已不存)。杨坚认为这是灵瑞之兆,因此以石命县,赐此地为“灵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如果说天降灵石是冥冥之中天地造化的话,那么,王家大院这座“灵室”,则完全是人力造就的鬼斧神工。但是,王家的先人们,为什么要积几代人之力,营造起这座“民间的宫殿”? 试想,当财富、荣誉和地位等世俗的东西都得到满足之后,无论个人还是家族,究竟用什么东西才会使自己以及整个家族能够得到永恒?我想,当年的王家先人们,也在苦苦思索着这一问题。 财富能否永恒?翻开晋商的历史,在那些富甲天下的晋商家族中,根本找不到有关王家的只言片语。王家和那些晋商豪门比起来,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人们不禁对王家的身份怀有疑问。也许只有当你来到灵石县静升村,看到那绵延在整个山坡上的王家大院时才会明白,王家不仅是商人,而且一定是曾经最辉煌的晋商。富而不炫耀也许是商人的美德,但王家的财富却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那就是这座城堡式的王家大院。 荣誉能否永恒?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好像也能够传承一时,但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荣誉终究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王家第十四世王谦受和王谦和兄弟,因资助清廷平定三藩叛乱,供应军需粮草有功,而受到康熙帝的褒扬。后来,年逾古稀的王谦受还参加了康熙皇帝在乾清宫举行的千叟宴,得到了一柄御赐的龙头拐杖。王家十七世王如玉,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参加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土司叛乱,因寡不敌众,和主帅一起战死沙场。清廷赐王如玉“太仆寺卿,入昭忠祠,驰驿归籍,圣谕祭葬,恩恤典银300两,荫一子以知县用”。王氏二十世孙王奎聚,于咸丰四年(1854)二月二十九日,在太平军包围阳谷县城后,与知县一起手握宝剑,登城指挥,屡败强敌。城破后被俘遇害。清廷荫其子为“云阳尉”并以知县用,以告慰他的英魂……王氏族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道道荣誉的花环,如同他们用巨额的银两堆砌起这座庞大的城堡。 地位能否永恒?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1736~1908),王氏家族分别中举人九名,进士四名。这在以“科举入仕”为正途的封建社会里,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传统,王氏家族才得以人才辈出。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王氏家族逐渐步入高级官员行列,从文职到武职,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他们的子弟为官。涌现出了战死疆场的王如玉、王如玑兄弟以及被乾隆御赐黄马褂的王中极等一大批位高权重的官员。这时的王家已到了鼎盛时期,“已近二十世,而丁口达千余人,至产有数万者,数十万者,余亦能饶裕自给,仕宦为郎或至刺史,分宪何其盛也”。 但历史却和王家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物极必反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定律,由盛而衰也成了封建社会中王氏家族不可避免的必然。有创业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万般艰辛,更有败家子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的放肆无度。解放以后,静升村的王氏成员大多以贫农的面貌迎接了土改,这与其先世的荣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很多曾经被王氏子孙变卖了的住宅,最后又分回到了王家人的手中。 既然财富、荣誉和地位甚至生命都不能够达到永恒,那么究竟什么东西才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一直走向不可知的未来呢?很有可能,王氏族人几乎不约而同想到的是,建造住宅,将整个家族的光荣和梦想连同生命的延续,都融铸进这座硕大的宅院中。而且这个想法一定得到了后世一代又一代族人的响应。于是,才有了这座传承了几百年而规模不断扩大的“民间故宫”。 这个猜想无论从王家大院的整体还是局部,也许都可以得到佐证。 四合院是北方最普遍的居住形式,不论京城里的王府豪宅,还是山村中的小户人家,大都采用这种格局。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包容了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它四四方方,主次分明,天圆地方,东南西北,阴阳昏晓,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隐喻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王家大院由一个个四合院组成,而整个王家大院又是一座更大的四合院。和一般的建筑不同的是,整个王家大院又按照“王”字的笔画来布局大大小小的建筑物,使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次,枝叶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四通八达。 最令人惊叹的,莫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