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匿名性再审视.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匿名性再审视

热点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 No.2 网络匿名性再审视 张 霁 摘要 网络匿名性被认为是当下诸多网络问题,特别是“网络暴力”的根源所在。但网络匿名性具体是什么,却 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义。传统观点认为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因此,网络匿名性问题就是网络社会活动主体 的现实社会身份的不明确。本文结合既有研究,重新审视并定义了网络匿名性,认为网络匿名性是网络社会参与 者,其网络社会“公民身份”未能建立所造成的。解决网络匿名性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网络社会普遍有效的公民 身份。 关键词:网络 匿名性 网络社会 公民身份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乃是由社会语境所构成的,只有在社会语境下,人的名字因 自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 为各种社会关系的纠葛才会产生实在的意义。而字面的名 国骨干网正式开通以来, 我国公用互联网发展已经历了12字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仅有符号方面的作用,它并不决定 个春秋。网民数从最初的62万发展到现在的2.1亿,网民 其所指称的个人的任何属性和特征。这样,可籍以识别一个 对互联网的应用也从最初的获取信息,经历简单的交互交 个体的乃是其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的集合,而不是名字。那 流,发展为现在的内容创建,各种和网络有关的事件层出不 么,隐匿名字的最终目的就不仅是使个人的名字不可见,而 穷。由此也引发了不少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所涉及的各种 是要使籍以识别个人的各种社会属性隐藏起来。 问题的争议。其中,关于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的讨论又 那么,网络匿名性又是什么呢?晋晓兵曾对网络匿名性 显得尤为突出。 做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网络匿名性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行 在讨论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暴力问题时,学者们通常 为者对于自身是否被他人所知觉情况的感知”。该定义倾 会将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纳入讨论范围,将匿名性作为引发 向于将网络匿名性当作一种心理知觉,是主体对自身被感 此类问题的关键或者核心加以讨论和批判。这些讨论和批 知情况的把握而没有涉及到 “名字” 的问题。美国学者 判莫不基于这样的假定:一、互联网的匿名性问题确实存 在,且界定清晰;二、互联网匿名性问题确实是网络民主、网 技术匿名性,一类是社会匿名性。技术匿名性是指在交流 络暴力等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匿名性问题就可以解决网 过程中移除所有和身份有关的信息。社会匿名性则指由于 络民主、网络暴力等诸多问题。那么,这样的假定是否成立, 缺乏相关线索,而无法将一个身份与某个特定的个体相对 对于讨论网络传播的诸多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应。这种定义中对“名字”的态度基本上符合。 然而遗憾的是,现有对匿名性的讨论,多集中于和匿名 本文认为,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 性有关的事件,而不是匿名性本身,对匿名性的批判也多集 份的不可识别性。即是说在网络社会的交流活动中,参与交 中于其引发的令人不悦的后果,而非匿名性本身。如此一 流的主体,其社会属性的缺失或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无 来,与匿名性相关的诸多讨论,似乎陷入了诉诸结果的谬误 法确立和无法认定。而呼吁网络实名制的文章中所提到的 之中,匿名性问题之实质反而如“遗忘之地”,在万象杂陈的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