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瓷工艺学绪论课件
两者的区别: 1、用料不同:特陶很少使用粘土,大多特陶不用粘土。 而是使用经过加工的不同纯度的化工原料或合成矿物原料。 粘土矿物-高岭石 钾长石 石英 2、新工艺(工艺突破传统方法)。 3、不同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性质。 两者共性:均属无机非金属材料。 二 普通陶瓷(不带釉)的岩相成分 1、晶相(crystalline phase):(以长石质瓷为例)莫来石,石 英,方石英,少量原料残骸,熟料粒。 2、玻璃相(glass phase): 陶器:25~70%(少数大于70%)玻璃相少,只够粘接晶粒,胎体气孔多。 不致密炻器: 玻璃相增多,除粘接晶粒外,还填充部分晶粒间隙,胎 体气孔减少。 致密炻器: 瓷器玻璃相很多,胎体几乎无气孔。 3、气孔(gas phase) 闭气孔:与大气不通,不吸水。 开气孔:与大气相通,吸水。气孔率越大,吸水越大。 总结:是由晶相,玻璃相,气相构成的不均匀多相系统。 三 普通陶瓷的分类 陶瓷类型 吸水率 透明性 扣击声 断面 常见类型 陶器 粗陶 9~22 无 混浊 多孔 砖瓦、琉璃瓦 细陶 3~8 无 混浊 不致密 艺术陶、釉面砖 炻器 粗炻 1~3 无 音粗 韵长 粗岩石状 日用器皿、化工设备用瓷 细炻 0.5~1 无 细岩石状 日用瓷器、地砖、 紫砂、部分中国古瓷 瓷器 0.5 透明 音清 韵长 光泽好 日用瓷器、高压电瓷、艺术瓷、化学瓷 注:分类依据为吸水率。 吸水率,反映陶瓷瓷胎气孔率的大小。 (陶瓷胎体吸水后—陶瓷胎体干重)×100% 吸水率= —————————————————— 陶瓷胎体干重 四 我国陶瓷发展史 陶瓷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 发展史。我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 文化和工艺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无釉陶器时期 原始瓷器时期 透明釉时期 半透明胎时期 我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四 个时期,包括三个大的飞跃。 四 个 时 期 三 个 大 的 飞 跃 釉陶的出现 不透明釉到透明釉 不透明胎到半透明 “China”意为“中国” ; “china”意为“瓷器”。 8000年前 陶器出现 新石器时代 出现彩陶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殷商时代 釉陶 汉代以后 瓷器的出现 唐代及以后 半透明釉到 半透明胎 陶器出现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距今约8000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裴李岗村。出土的陶器主要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烧成温度900℃左右。 仰韶文化时期陶器 彩陶双连壶 土地纹罐 人面鱼纹盆 大口小底曲腹盆 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出现了“黑陶”。所以这个时期称为“龙山文化”时期,又称黑陶文化。龙山黑陶在烧制技术上有了显著进步,它广泛采用了轮制技术,因此,器形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将黑陶制品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厚度仅1mm ,人称“蛋壳陶”。 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黑陶 (距今约4600-4000年) 龙山黑陶 殷商时代的陶器从无釉到有釉,是制陶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为从陶过渡到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釉陶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商代早期灰陶 殷商时代——“第一次飞跃” 商代彩陶 商代白陶 商代釉陶 汉代以后:釉陶逐渐发展成瓷器,无论从釉面和胎质来看,瓷器的出现无疑是釉陶(透明釉)的“第二次飞跃”。 在浙江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最早瓷器,距今已有1700年。当时的釉具有半透明性,而胎还是欠致密的。这种“重釉轻胎倾向”一直贯穿到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定、官、越、钧 ) 。 汉代以后——“第二次飞跃” 彩绘陶甗 黄釉舞乐扁壶 青釉罐子 唐代:“第三次飞跃”是瓷器由透明釉发展到半透明胎。唐代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宋代景德镇湖田、湘湖窑的影青瓷都享有盛名。到元、明、清朝代,彩瓷发展很快,釉色从三彩发展到五彩、斗彩,一直发展到粉彩、珐琅彩和低温、高温颜色釉。 唐三彩长尾马 宋代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