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研究.doc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研究----美学论文
--绪论
0.1 引言
“厚”范畴的出现植根于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之中。一方面,中国古代发达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国文化重视人、重视审美的艺术方式,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赖的尊敬心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从道德层面也孕育了温和和柔韧的民族品格。“厚”由自然状态下的朦胧观念发展到道德方面的主动行为,产生了“德厚”、“仁厚”等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厚”这一概念开始在全社会普及,并且构成了社会整体观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厚”的概念开始从侧重人格拓展到文化艺术领域的追求,诗文和书画中沉淀出“厚”的特征和品格,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美学内涵,为古代中国文艺创作和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前文化领域对于“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历史时期或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对于符合厚的风格的流派的研究较多,比如“厚出于灵”、“温柔敦厚”和“气象浑厚”等,缺乏系统性的专项研究。因此,对于“厚”的含义、“厚”的发展、“厚”的体现等,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发掘。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的阅读和思考,分析“厚”的内涵和历史发展,并从多个维度对文学领域的“厚”范畴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对于文学研究和创作上的独特价值。
0.2 研究概况
“厚”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领域中一个极具民族根性色彩的审美范畴,它是一个由自然概念逐步衍生为道德政治观念,并最终进入审美空间,构成独特的审美词汇和概念范畴。总体来说人们对“厚”审美范畴的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围绕着“厚”范畴所作的研究和阐释也并不全面、系统。而且,由于“厚”这一范畴与中国古代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存在密切关联,而20世纪前期某些激进主义者曾一度掀起反传统反封建活动,对包括儒家“温柔敦厚”观念在内的很多传统思想进行抨击和贬抑,不少学者对“厚”范畴的理解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偏见。因而,我们可以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中“厚”范畴理论的客观研究和重新发现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厚”范畴的研究开始增多。
笔者在自己有限的视域范围内搜集学术界现有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细致的整理和归类。
首先,“厚”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词语,《汉语大词典》(罗竹风编著,1986年版)就曾对“厚”的古今意义作出多层面的解释,共计19种。当然,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许多辞典也有对“厚”的相关阐释。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大辞典》(2010年版)、傅璇琮主编的《中国诗学大辞典》(1999年版)和徐昭武主编的《文言文学习辞典》(1994年版)都专列“厚”这一词条并对其作出详细解释。彭会资在《中国文论大辞典》(1990年版)中对“诗之厚,在意不在辞”、“以无厚入有间”、“宜厚宜薄”等关于“厚”范畴的文论观点做概括论述。王昶等主编的《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1992年版)则分别对“诗有一字诀曰厚”、“五季词宏大秾厚”、“言近旨远其味乃厚”、“梦窗密处易学厚处难学”、“其秀在骨其厚在神”五个文论家提出的与“厚”范畴涵义密切相关的词条进行了精当的阐述。
其次,在相关著作方面,目前为止尚未有关于“厚”范畴的理论专著出版,对于“厚”范畴的审美阐释大多散见于各类文论书籍中。
其中,一部分主要谈论诗学中的“厚”范畴论,如萧华荣在《中国古典诗学思想思想史》和《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两部书中都设“‘灵’与‘厚’”一章来论述中国古典诗学中“灵”与“厚”的密切联系。牟世金等编写的《中国古代文论精粹谈》、陈运良编写的《中国诗学批评史》和邬国平编写的《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论稿》也都列出相关章节对竟陵派“求灵求厚”的诗学原则进行详细解说。詹福瑞所著的《南朝诗歌思潮》中指出南朝诗歌“追求形似与厚重工美”的美学原则,曹顺庆则在《中外文论史》中解读了盛唐诗歌的“浑厚”气象。
另一部分重点分析词学中的“厚”范畴论,如杨柏岭先生在其《晚晴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和《词学范畴研究论集》三部著作中都围绕“厚”的相关词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析。邱世友在《词论史论稿》中论述了“厚”与“清”的辨证关系,并且也对谭献“柔厚说”进行细致分析。方智苑在《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列出“谭献论‘折中柔厚’”与“陈廷焯论‘沉郁温厚’”两节分别阐述了谭献、陈廷焯两人对“厚”范畴论的理解。缪钺在《古典文学论丛》中诠释了常州派词论家“以无厚入有间”说。而邓乔彬则在《唐宋词艺术发展史》中诠释了唐宋词境中的“沉厚”风貌。
最后,在相关论文方面,根据查阅目前仅有一篇硕博学位论文,即董雪静的《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一文,该文从宏观的视角对“厚”范畴作出审美观照,以溯源、历史、理论三个篇章谋篇布局,层层深入详细解读“厚”范畴的理论内涵。除此之外,多数的研究成果产生于期刊论文方面,约有21篇,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计算机二级Python编程真题及答案解析(共10套真题.doc VIP
- 保研面试题目及答案.docx VIP
- 2025江苏张家港经开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9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三上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部编].ppt VIP
- 2025四川中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59人(中烟工业)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DN2000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pdf VIP
- 《销售人员职业教程》课件.ppt VIP
- 2025江苏张家港经开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9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沪教】六上英语知识点总结.pdf VIP
- 船舶主机全文.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