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中东段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年代学研究.docVIP

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中东段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年代学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中东段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年代学研究.doc

  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中东段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年代学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亚洲板块发生了强烈的陆-陆碰撞,伴随这一碰撞,喜马拉雅造山带也随之发生广泛的地壳深熔作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形成了中新世的淡色花岗岩(谢克家等, 2010; 张宏飞等, 2004)。区内淡色花岗岩主要沿高喜马拉雅花岗岩带(HHG)和北喜马拉雅穹窿带(NHGD)近平行分布。高洪学等(1996)认为,在整个后碰撞陆内调整阶段,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伸展、深部物质上升和多层次滑脱剥离作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曾令森等(2009)认为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保存了整个碰撞过程中深部地壳的高级变质、构造变形、地壳深熔和浅表过程的相关信息,这为研究这些作用之间耦合关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机会。谢克家等(2010)认为地壳深熔作用在整个碰撞造山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联系深部高级变质、构造变形和浅表过程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张宏飞等(2004)认为淡色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深熔作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对于揭示地壳深熔作用和增厚地壳构造演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廖忠礼等(2003)认为藏南淡色花岗岩的形成与演化和大陆碰撞及高原隆升过程关系密切,可以作为探测西藏岩石圈的“探针”和“窗口”。总之北喜马拉雅造山带完整的地质记录、良好的野外出露是研究碰撞造山过程中增厚地壳的构造演化、地壳深熔以及构造变形与浅表地质过程互动关系的天然实验室。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构造演化以及变质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涂光帜等, 1981; 张玉泉等,1981; Le FP, 1981; Burg JP et al.,1984; Debon Fet al., 1986;Scharer U et al., 1986; Searle MP et al., 1997; Harrison TM et al., 1999; 杨晓松等,2001; 张金阳等, 2003; Dasgupta S et al., 2004; 张宏飞等, 2004; 张金阳等, 2004; 张宏飞等,2005;曾令森等, 2005; Mark Q et al., 2006; 廖忠礼等, 2006; 曾令森等, 2008; 戚学祥等, 2008;夏斌等, 2008; 郭磊等, 2008; 高利娥等, 2009; 曾令森等, 2009; 高利娥等, 2010; 谢克家等,2010; 高利娥等, 2011),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认识。其中关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大部分观点认为其形成于 25~10Ma(Scharer U et al., 1986; Harris N et al., 1994;Harris N et al., 1995;Guillot S et al., 1995; Searle MP et al., 1997; Harrison TM et al.,1997;Ed.A et al., 1997; Hodges, K.V et al., 1998;),源自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变泥质岩的减压脱水部分熔融(Ayres Met al., 1997; Breton NL et al., 1998; 杨晓松等, 2001; 张宏飞等, 2004; 张宏飞等, 2005)。而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但亦日益引起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张金阳等, 2003; 曾令森等, 2005; 廖忠礼等, 2006; 曾令森等,2008; 戚学祥等, 2008; 曾令森等, 2009; 高利娥等, 2009; 高利娥等, 2010; 谢克家等, 2010; 高利娥等, 2011),这些研究表明,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可能具有不同的成因特征。在年代学上,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时间跨度更大,特别是近年来戚学祥等的工作得到了 44.3Ma 的年龄,使得岩石年代跨度扩大到 44.3~10Ma(Searle MPet al., 1997; 张宏飞等, 2004; 戚学祥等, 2008; Xu,R.H., 1990);在岩石学上,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主要以白云母花岗岩和电气石花岗岩为主,电气石含量相对高喜马拉雅大大减少(廖忠礼等, 2006);在地球化学方面,北喜马拉雅打拉、确当、也拉香波、绒博、更惹等淡色花岗岩岩体具有富 Na、高 Sr 低 Yb、Eu 负异常不明显、HREE 亏损等似埃达克岩性质,与高喜马拉雅和北喜马拉雅曲珍、拉轨岗日、麻迦、萨迦等淡色花岗岩岩体的富 K、低 Sr 低 Yb、Eu 弱负异常等特征完全不同。上述差异表明本带可能具有不同的成因模式,前者可能为以角闪岩脱水熔融为主、变泥质岩部分熔融为辅的产物,而后者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