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辞书情缘四十载
2015 年第 3 期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5, №3
总第 49 期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49
辞书情缘四十载
郑述谱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
前辈学人曾说过:“学者不可无宗主”。如果把这里说的“宗主”理解为学者的师承关
系,那么,黑龙江大学的词典编纂活动,其宗师应该是其前身哈尔滨外语学院的副院长赵洵
同志。上世纪50 年代,她就主持过俄汉成语词典的编纂。50 年代末,她在莫斯科大学进修
时的导师是著名的兹维金采夫(Звегинцев В А)教授。她选定的攻读方向便是词典学。60
年代初归国后,她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在中宣部有关领导人的帮助下,突破重重阻力,最终
组建起一个俄汉词典的编写班子,这虽然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语言
研究所实现的,但编写班子的主要成员却都是从黑龙江大学借调过去的。师承赵洵从事词典
编写的有她的一大批学生,其中包括李锡胤、陈楚祥、潘国民等,可视为其中的优秀代表。
进入 21 世纪,他们三人先后荣获“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记忆把我拉回到 1975 年。那年 5 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外语文词典编纂出版规划座谈会。
黑龙江大学的李锡胤先生应邀出席了会议。其实,在那以前,黑大已经接受了商务委托的“挖
版修订”刘泽荣主编的《俄汉大辞典》的任务。会议之后,原来的“挖版修订”升格为全面
修订,原属两个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似乎也具有了某种“国家规划”性质。借着这个名义,
以黑大俄语教师为主体,从哈尔滨市多个单位借调来的五十多人的修订班子开始搭建。当时
我还是一个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按照常规,像我这样刚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是不
会被安排做这种看似老气横秋的词典工作的。偏巧正赶上我带的首届 72 级工农兵学员班要
毕业,我已被安排去农场劳动锻炼。负责搭班子的系领导在急于用人之际打起了我的主意,
并经学校党委书记同意,让我暂缓走“五七道路”,转而参加具有“反修”意义的词典修订。
不曾想,这个偶然的安排,竟成为我一生业务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部部词
典编下来,一直干到我现年满 75 岁。这样,借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大半辈子我都被栓在了
有“工具书王国”美誉的商务印书馆这辆战车上。其实,说我“被拴在战车上”并不恰当,
因为我不是被动的,我知道,这是我的幸运,我本人也求之不得,乐此不疲,从来没有动过
主动从这车上爬下来的念头。我参与或主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典有:《大俄汉词典》
(1985),《大俄汉词典》(修订版)(2001 ),《便携俄汉大词典》(修订版)(2007 ),
《乌克兰语汉语词典》(1990),《新编乌克兰语汉语词典》(2013 ),《新时代俄汉详解
大词典》(2014 ),《新时代俄汉大词典》(即出)。从 1975 到 2015 年,整整 40 个年头
啊!人生能有几个 40 年?我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叹。不过,回忆起历历往事,充满我内
心的感受,似乎只有庆幸、满足与温馨。
我最早接触的“商务人”是潘安荣与吕军。当年,他们是代表出版单位来哈尔滨与词典
修订者见面的。他们面对的是几十人组成的修订班子,我作为普通成员,没有机会靠前,与
他们作近距离的接触,只能坐在一个大教室的角落里,远远地听他们讲话。今天想来,他们
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敬业,严谨,但不苟言笑,甚至略显古板。在后来的许多年间,接触的“商
41
务人”多了,我逐渐发现,敬业、严谨、讲究诚信、一诺千金,似乎是商务人的共性,但不
苟言笑,略显古板,这是当时刚刚经历了“文革”劫难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心有余悸的自然
流露?还是某些商务人的个性特点?到现在我也说不准。
我第一次走进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 36 号的商务印书馆大楼,大约是在 80 年代初,即
词典交稿之后。那时,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挤在同一座楼里。楼里好像还有人住宿。办公
的条件自然不敢恭维。到处都堆满可能是资料或书稿之类的纸捆儿,看去破破烂烂,上面落
满灰尘,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