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的民族问题的虚与实——复杂社会中的知识形态、范式转换与隐喻追溯.pdfVIP

作为文化的民族问题的虚与实——复杂社会中的知识形态、范式转换与隐喻追溯.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为文化的民族问题的虚与实——复杂社会中的知识形态、范式转换与隐喻追溯.pdf

本刊特稿 作为文化的民族问题的虚与实 ——复杂社会中的知识形态、范式转换与隐喻追溯 口赵旭东 内容摘要如果把民族问题的思考放置到一种文化与知识生产的脉络中,可以完成从夷夏之别到中华民族、 从民族识别到民族认同、从民族中心到去民族化,以及从散居自治到聚散分立这四对民族观念的范式转换。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种知识谱系上的从多元到一体、从模糊到清晰、从排斥到接受,以及从一体到多元的 范式转换。在一个时空转换的复杂社会之中,我们需要重新面对这些知识形态的转变,借助各种民族关系 融合机制的新隐喻的追溯,在变动不居的民族知识生产的局面中找寻到一个锚定点。 关键词 民族问题知识形态范式转换复杂社会隐喻性知识 作 者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化转型背景下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15ASH012) 中国意识下的民族问题,其根本乃是一个向心力和离 之后才逐渐成熟起来,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民族构建。【21 心力的问题。也就是相对于身处周边的少数族群而言,中 如此去反观我们民族观念的形成可以看出,中国自20世 心文化的吸附力问题才是民族问题的根本,至少就中国的 纪初叶寻求民族国家建设的道路中,即梁启超所谓“知有 族群文化及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情形大体不离其左 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帝国观念之后【3】,似乎都在延续着 右。作为中心的磁铁如果失去磁场效应,即缺少其磁力, 与19世纪欧洲同样的发展道路。在中华帝国时代,概念 那么一种离心的驱力自然就会加强。在我们构建这一多民 核心也不是民族的观念,而是一种自己与他者之间互构起 族国家之初,便是如此用心良苦地去构想和安排的,即一 来的戒备与防范的观念。显然,在晚清以及民国之初,如 个多民族大团结的国家。而中心磁力的吸附效应,显然不 果没有对于满族人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驱除鞑虏”的排 能把文化排除在外,因为只有文化,即一种价值观念上的 他性对立的民族观的建构,也就很难构建出真正一体性的 营造,才可以真正使抽象存在的国家“一体”生长出一种 现代民族国家所要求的“中华民族”这一观念本身。就像 有其自身吸引力的磁石效应。在这个意义上,包括社会、 没有作为天主教徒的法国人形象的塑造,就不会有清教徒 经济、政治和宗教等在内的诸多机构和个人,都不可能单 的英国人的观念塑造一样【4】,这是比较普遍的观念里的二 独作为文化的替代品而出现。作为“社会之灵”的文化, 元对立思维在近代世界的一种突出表现。如果借用中国文 其本身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 化传统观念中阴阳互动的关系来进行一种类比,这种民族 知识成长的变化是不会溢出阴阳转变的模式之外的。在动 民族知识的谱系与范式转换 态的意义上,这种模式反倒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真实意义 上的民族互动关系,使我们不至于陷入到后来那种静态民 关于民族的观念和认识,自身有着一个知识论以及知 族结构和关系的描述上去。 识生产的谱系存在,并可做一种知识谱系意义的追溯。如 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我曾经主张有必要从一种范式 果真正追溯起来,它是非常晚近的社会产物。从源头上来 转换的立场上,去对民族构建的知识谱系加以把握和理 讲,伴随人类成长,并不存在一个所谓“民族”的概念, 解,以此来洞悉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民族研究的范式危 就一个人属于某一个超乎其所在地域群体之上的较大民族 机。【51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面对历史上或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