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家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差异
中西文化之差异 台湾文化学者林谷芳的看法 文化的尊严与自我认同有关。有主体的认同,人才有自我尊严,没这个,想要别人尊重你也难。 世界上许多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所以能赢得尊重,就跟它具备文化主体有关。 其实传统的中国是有很强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但在近现代,遇上西方的强势文化,使它内部呈现出对自己文化的两种态度,一是坚守国故,一是彻底西化。 这些年,两岸就各自有了对自己文化的态度与面貌。但从深处说,却也都面临自己文化沦为附庸的地位。 你看印度,它就有自己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观,即使被英国殖民统治多年,也始终保持着对自己文化体系的骄傲。 主要参考文献 这是为什么? 杨叔子谈到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无知两例: 1、某电视台邀请横穿一个大峡谷的勇士谈体会,勇士最后这样说: “我们要有大无畏的气概,不要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杨认为:这句话糟糕了!什么叫中庸之道?讲的人绝对没有搞清楚,他理解的中庸之道就是像棉花团似的,软弱无力,不求上进,任人欺负。 2、在某个城市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上,有人告诉杨说: 中国目前科学技术不发达,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关键是中国背了五千年的文化包袱,特别是背了人文的包袱。 当时杨就表示不同意:大概是你没有将包袱打开来看一看,到底有什么东西?包袱里不可能没有不好的东西,但大量的却是珍宝。 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主题为“面向21世纪”。 197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阿尔文在新闻发布会上做了最精彩的发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产生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产生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于东西方 “人文” 理念之差异。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 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 “文” 是达到理想人性的方式,是为了培养理想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即“文而化之”的方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文化形式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区别在于: 你认同什么样的理想人性? 你以什么方式来 “文而化之”? 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念 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自由被西方人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所以,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 一些与“人文”相关的词组就是由“自由”的词根组成的,如: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文科(liberal art)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说: “所谓奴隶,就是一个不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 也就是说,自由的人是能发表“自己” 思想观点的人。 如何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自由”的人呢? 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对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 这就是说,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 如何能成为理性的人? 西方人认为,“理性” 体现在“科学”之中,要学科学。 也就是说,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对“自由”的追求。 在此意义上,中国没有科学。欧洲的“科学” 无法在中文找到对等的词。 汉语起初一直译 science 为“格致”, 后来受日本影响译成了“科学” 。 西方“理性”科学的二个样本 哲 学与数 学 哲学,( philo sophia )是爱智的意思。 爱智不是一般的学习知识,而是要与世界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 数学是培养人性必须的“自由”的学问,自由的学问不受实利所制约。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 学习算术和几何不是为了做买卖,而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 古希腊人认定的培养“自由民”的必修科目是: 算术、几何、音乐(和声学)、天文,均是广义数学学科。 近代科学如何求自然规律? 中国人的人文理念 梁启超在《劝学篇》里面讲道: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修”,是道德培养。 中国传统人本文化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中国传统文化“内修”的目标是什么? “修、齐、治、平 ” “修、齐、治、平 ” 与 “格、致、诚、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要想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