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液相连接钛钢复合板及微观组织性能昆明理工大学于晓华.docVIP

瞬间液相连接钛钢复合板及微观组织性能昆明理工大学于晓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瞬间液相连接钛钢复合板及微观组织性能昆明理工大学于晓华

瞬液相连接钛钢复合板及微观组织性能 于晓华,董祥,李如燕*, 张靠民, 赵焱, 葛洁,(昆明理工大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3) 摘 要: 用瞬液相扩散连接方法,在650 ℃,2 M压力下,真空保温2 h制备Ti-Al-304不锈钢复合板,并与550 ℃600 ℃ 真空热压扩散进行对比。采用SEM研究界面连接处的微观结构,选用EDS线扫描分析界面连接处的元素分布,利用XRD检测界面连接处的相组成。研究发现,瞬液相扩散连接界面出现的位置与真空热压扩散不同,Al层可以起到阻止Fe元素向Ti基体中扩散形成Fe-Ti金属间脆性相的作用。该方法为研究钛钢复合板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瞬时液相扩散连接;热压扩散;复合板;微观组织性能 中图法分类号: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钛钢复合板既有钛的耐腐蚀性,又有普通钢的结构强度,且成本大幅度降低,应用前景十分广阔[1,2]。然而,由于晶格类型、熔点、线膨胀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能的差异,两者在连接时会产生大量残余应力和有害金属间化合物,阻碍钛-钢的复合连接[3-5]。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添加Cu, Ni等中间层金属[6,7]。实际上,Cu, Ni中间层金属的熔点较高,连接所需能耗亦随之提高[8]。此外,为提高传统真空热压扩散的连接性能,一些学者提出了瞬间液相扩散的连接方法(transient liquit phase)简称TLP[11,1]。该方法采用比母材熔点低,能与母材形成共晶反应的材料作中间层,加热到中间层熔化温度时,中间层熔化并在接口处形成瞬间液相膜保温过程中,中间层向母材扩散形成共晶产物并逐渐消失,进而产生成分均匀,紧密牢固的冶金结合接头[1]。 研究发现,纯金属Al的耐腐蚀性、流动性、熔点较低、性价比高,能有效阻止Fe、Ti金属扩散形成硬脆相,并能与钛发生共晶反应 [1-18]。为解决中间层金属熔点较高、能耗较大,改善真空热压扩散的连接性,本文拟选用Al做中间层,将瞬间液相扩散连接方法与传统真空热压扩散进行比较,探讨钛-钢-铝接口扩散反应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反应相的生成规律,为中间层金属的选择,钛-钢复合板的制备和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1 实 验 本实验中,304不锈钢、纯钛和纯铝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所有材料均用DK7716型线切割机切割成10 mm×10 mm×2 mm大小。切割完毕后,将各材料进行机械喷丸抛光,并用240 #,36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 #,1800 #,2000 # 砂纸依次打磨。然后,将喷丸抛光后的表面用丙酮清洗,干燥。[14],因此复合前需要去除表面氧化皮。Ti侧用100 ml H2O溶液配比3 ml HF和6 ml HNO3进行腐蚀,不锈钢侧用4%的硝酸酒精溶液进行刻蚀,Al中间层用10%的溶液进行清理。去除表面氧化皮后,所有材料再次使用丙酮、去离子水清洗,而后烘干。EDX3600K型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确定扩散微区的化学组成,采用D/MAX-2200型X-射线衍射仪分析扩散区的相组成。 表1. 304不锈钢,纯钛和纯铝的化学成分 Table.1.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base metals (wt. %) 材料 C Fe Ti Mn Si Cr Ni N Al Ti 0.02 0.10 Bal - - - - 0.012 - 304 stainless steel 0.04 Bal - 2 1 18 10 0.02 - Al - 0.40 0.05 0.05 0.25 - - - Bal 2结果与讨论 2.1界面连接处的微观形貌分析 图1分别为650 ℃、550 ℃和600 ℃,2 MPa压力,真空保温2 h条件下制得Ti-Al-304不锈钢复合板的微观界面SEM图。其中,图(a)温度靠近Al中间层的熔点660.4 ℃,(b), (c)温度小于Al中间层的熔点。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变化,中间层的厚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且在中间层和两侧基体之间产生了清晰的扩散层。 图1(a)中,a为Ti基体,g为中间层Al,b~f为多层Ti、Al扩散层。因650 ℃较为接近中间层Al的熔点,此时Al发生熔化并在接口处形成瞬间液相膜与Ti产生冶金结合。随着熔化与结合的逐渐推进,出现了界面清晰、明显的多层Ti、Al扩散层,这一现象与瞬间液相扩散连接结果一致[14,19]。此外,界面接口出现在Ti侧,这是因为Al与Ti在相图上更容易形成共晶反应的缘故[20]。 图1(b), (c)中,a为Al中间层,b为扩散中间层,c为不锈钢基体。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