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与社群清初逃禅的宗教文化解读.PDF

宗派与社群清初逃禅的宗教文化解读.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宗派与社群清初逃禅的宗教文化解读

历历史史学学研研究究 HISTORY 宗派与社群:清初逃禅的 宗教文化解读 ———以复社逃禅群体为切入点 □  刘  敬  陈  洪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明清易祚的历史冲击和明季宗教文化余波的双 为解读这一文化现象的有利突破口。 重作用下,一批士林才彦剃发为僧、托迹空门,从而 据目前统计,士大夫入清为僧且较为知名者多 带动清初逃禅风气的兴起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 达400 人,而师承法脉有灯史文献可据者近百人。 响。 其历史特殊性较早为学界关注,而宗教文化因 他们的逃禅行为度越了儒、释阵营的根本界线,很大 素的作用尚乏兼顾,致其成为学界“极明显、也极不 程度上有别于传统的逃禅,也因此为“逃禅”概念的 易为后人理解的现象”。 基于大量逃禅个案的文献 阐释提供了新的空间。 进而言之,前述逃禅士人可 耙梳发现,清初逃禅风气引领者大多出身复社,且与 归为两类:一是托迹佛门,寄居僧寺或僧装隐居而并 明末丛林渊源甚深。 同时,清代前期帝力介入丛林 未受戒;二是信解兼深,能够修禅秉律乃至分作人 事务的某些细节,亦折射出官方对主导风气的逃禅 师。 前者既未受戒,亦未必持戒。 加之时代创伤的 士人及其丛林支持者的警觉。 从清世祖“博访禅门 刺激,其中不无举止放诞、行为反常之辈,饮酒、食荤 耆宿”激化天童、三峰之诤,到清世宗将三峰派逐出 乃至不舍家室者往往有之,强调僧服儒行、儒者本色 临济祖庭,矛头无不指向三峰派及其座下复社逃禅 者亦不为少数。 至于后者,大多与明末丛林颇具渊 士人。 这些历史断面表明,清初逃禅现象是历史变 源,出家后亦能持守戒律。 然而,基于士、僧双重身 局下多重文化因素相互激荡的结果,而作为士林、丛 份下的特殊文化心理,思想言动或有超越一般修行 林、时局三个研究剖面的重要交集,复社逃禅群体为 法门之处。 因此,前述两类逃禅行为,客观上皆不乏 解读这一文化现象的宗教特征、文化内涵和多元价 清初学者所谓“逃出”的色彩。 这也表明,清初学者 值提供了典型样本,也为寻绎其宗教文化发展脉络 虽然借助杜诗树立新解,而其立论的真实依据来自 提供了重要线索。 清初逃禅现象的独特风貌。 “逃禅”典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 但是,结合士林逃禅现象的历史脉络和清初士 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一句。 在语词层面,它长期 人的逃禅实践来看,清人否定“以学佛者为逃禅”, 作为学佛参禅的代名词使用。 迨及清初,有学者借 又存在以偏概全、混淆名实的缺陷。 首先,在文化史 助杜诗解诂树立不同见解。 仇兆鳌《杜诗详注》曰: 上,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的接受主要在义理层面而非 “持斋而仍好饮,晋非真禅,直逃禅耳。 逃禅,犹云 戒律受持。 而且,缁素双方对此早有共识。 如南宋 逃墨、逃杨,是逃而出,非逃而入。 《杜臆》云:‘醉酒 志磐禅师所云,“儒释之交游,不过于倡和以诗、谈 而悖其教,故曰逃禅。 后人以学佛者为逃禅,误 论以道,否则为庐山结社之举耳”。 故“以学佛者为 矣。’”依托进呈御览的特殊地位和清初文坛崇杜风 逃禅”不等同于宗教意义上的彻底皈依,而主要指 气的传播优势,《杜诗详注》的解释产生了深远影 向儒释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这在两宋以降的诗文作 响。 至近代丁福保纂修《佛教大辞典》,其中“逃禅” 品中并不鲜见。 略举如,北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