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炎 敢为天下先中国造船泰斗.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炳炎 敢为天下先中国造船泰斗“我的人生格言是大胆设想,周密思考,刻苦钻研。只想不干,一事无成;只干不想,事倍功半;既想又干,事半功倍。”——张炳炎。 张炳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舰船设计专家。1934年10月14日出生,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O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究设计的“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813”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700箱全集装箱船、综合海洋实习调查船、多用途直升机训练医疗船以及南极综合科学考察破冰船的开拓性研究等都是国内首次开发的大型系统工程。尤其是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建造的多型舰船都是国内首次自主研究开发的,不但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而且具有重大风险,但结果均获圆满成功。张炳炎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励30余项,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潜心研发 硕果累累 张炳炎,山东省庆云县常家镇孟家村人,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母亲的严厉管教和严酷的游击生活,造就了张炳炎独立自信、坚强刚毅的性格和胆大心细、机警应变的能力,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1955年,未满21岁的张炳炎在选择赴前苏联留学专业时,在第一志愿栏里郑重写下“造船”两个字,在第二志愿栏里又写下“造船”两个字,在第三志愿栏里还是写的“造船”两个字。1960年,张炳炎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经过五年深造完成学业回国,投身于造船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船“神话”,树立了一座又一座造船事业的里程碑。 1965年为交通部驻法国大西洋船厂监造师。1969年任“向阳红5号”船总设计师,成功地协调解决了增加续航力、压载和抗台风等重大技术难题,并执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远洋调查,经受了强台风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曾多次遭遇强台风并驶入台风眼,都安然返航,圆满完成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远洋调查任务和承担“580”远洋混成编队旗舰的使命。 1971—1979年设计13000吨级的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并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船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定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该船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曾主持设计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解决了影响船的快速性、耐波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指标超过美国同型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总设计师,张炳炎主持设计了我国首艘海监船“中国海监83号”。该船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好评,业界认为,“中国海监83船是世纪精品之作”。 经多年实际使用,“中国海监83”船在外形上得到了“飒爽英姿”的美名,在功能方面有海监船队“旗舰”之称,在其技术经济指标和装备等方面被评价为“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的多功能大型中远程海洋监察船行列”,特别是该船参加了六国海上安保联合演习,与各国同类船相比中更凸显出其多方面的领先性。为满足公众和专业人员参观访问的需要,国家海洋局在广州筹建了“中国海监83船展馆”。 “海洋六号”是我国首次自行研发成功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总设计师,张炳炎带领研发团队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船的重量控制在标书规定的吨位范围内,取得重量与吨位的平衡统一,以及选择何种主尺度和船型能满足各种大型专用设备的布置和总体性要求;二是解决了国内外陆续出现的球鼻首和槽道式首侧推装置的船体开孔严重干扰深海多波束探测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沿技术关键难题。该船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敢于吃苦 敢于创新 张炳炎作为舰船设计人员,特别是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人员,经常需要深入考察最前线,亲身观测科学数据并体验工作环境,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要求的船舶。例如我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期间,为了适应改造南极考察船的需要,他们一行4人的船舶专家小组,乘坐“极地”号考察船亲赴南极考察。他顶着狂风恶浪、克服晕船、呕吐,坚持在全航程、特别是冰山林立、险象环生的南极海冰区中开展了船舶各项科学调研工作,完成了船舶无限航区环境条件研究。当船驶进浮冰区后,他顶着南极刺骨的寒流,多次往返于船头与船尾之间,仔细观察浮冰对船的撞击情况。他为了更多获取撞击的相关材料,冒着生命危险把身体倾向船舷,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镜头。回国后,他结合考察提出了我国研制破冰船的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完成了两型南极综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填补了我国研究设计破冰船的空白。 当考察告一段落开始返航时,按他的年龄职称可以直接乘飞机回国,但他坚持乘船返程,因为他还要在船上观测整个南极大洋的洋流走向,同志们劝他说,飞机比船安全快速,他却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