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进嘎玛民族手工艺之乡
走进嘎玛民族手工艺之乡西藏拥有很多古老的民族手工艺艺术,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古老的西藏民族手工业重焕生机。嘎玛乡是昌都著名的手工艺之乡,其手工艺已有800多年历史,这里民间工艺十分发达,工艺复杂多样,制作手法精湛,极富特色,在康区乃至整个藏区影响很大。
从昌都镇出发,沿扎曲河逆河而上,经日通、柴维,行至100多公里就到嘎玛乡。这条狭长的河谷习惯上称之为“扎久”,意为扎曲河河谷。这里被昌都地县两级旅游部门推介为民俗文化旅游风景线——嘎玛沟。走进嘎玛沟,不仅能领略到风光秀丽的山川,而且不时看到铜匠村、银匠村、画匠村……村复一村,在嘎玛沟深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据了解,嘎玛乡独特的佛像锻造工艺属典型的藏族金属工艺,通过家族继承和师徒传承,它与宗教、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带佛像锻造历史可追溯到噶玛噶举派祖寺噶玛丹萨寺的创建年代,在噶玛丹萨寺创建过程中从内地和尼泊尔等地聘请了大量优秀的金工匠人,建造完毕后一部分匠人留在这一地区,继续锻造佛像,这些传统的佛像锻造技艺传承至今。
嘎仓三代传承人
叮当、叮当、叮当……走进嘎玛乡里土村嘎仓家,打造佛像的敲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佛像锻造工艺,不仅传承着嘎仓人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也在锻造着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嘎仓,意为匠人之家。今年75岁的仁增贡布传承起父辈留下来的精湛技艺,是嘎仓家“金属工艺”正宗的嫡系传人,从16岁开始随父亲学习手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嘎仓手工艺在仁增贡布手中越发炉火纯青,在仁增贡布那里传承得光彩夺目。
据他回忆:文革时期佛像打造受到严重限制,人民公社的时候,每天的生产由生产队安排,也只能晚上偷偷地进行打制。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手工艺开始复苏,刚开始打造一些法器、首饰等,到了80年代中后期,陆续为区内外各大小寺庙锻造佛像以及法器。
嘎仓家锻造佛像的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祖孙三代及兄弟组合,祖父第一代、叔父第二代,孙子第三代,共有7人从事手工艺。
嘎仓家打制的佛像分布在昌都、那曲、日喀则、青海囊谦、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的寺庙。噶玛寺十世噶玛巴头像被视作嘎仓家打制佛像的代表作之一;高8公尺、供奉于青海囊谦县纳林寺的莲花生佛像,在当地民间尤受称赞。
手工艺“打造”幸福生活
嘎仓一家有20人,是里土村有名的富裕户。嘎玛乡属半农半牧区,嘎仓一家人也不例外,家里有60多头牛,4匹马,4匹骡子,43亩地。在农忙季节,他们停下手中的活儿,从事农业生产。
打造佛像,是嘎仓家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他们的产品主要有佛像、菩萨像、法王像、护法神像等佛教人物和法器、法号、油灯、净水瓶等宗教器具。主要以红铜为基材,利用铁锤与砧子,经过反复捶打锻造塑造形体,最后錾刻花纹,大型佛像均采取分段围合工艺。其精湛的打制技术和巧夺天工的雕凿艺术,成为民族手工业的一朵奇葩。
仁增贡布的大儿子顿珠罗布,今年49岁,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到嘎仓家时,他带着两个兄弟及三个儿子正在他家并不宽敞“工作室”里不停地忙着手中的活计——打造佛像。
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打制佛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预先订做,在家里打好后运到寺庙组装;另一种是直接到寺庙加工。但他家比较固定,一般不出去打造,在家里干活既方便又省钱,还不用雇帮手,家里的任何人都可以帮忙。客户也有两种,一种是寺庙,另一种是施主。施主定的佛像最终是捐给寺庙,所以基本都是在为寺庙打制佛像。久而久之,认识的人和寺庙也多,只要手艺好、信誉好,老客户会介绍新客户,新客户再介绍其他客户,生意就越来越好。
顺着顿珠罗布的话,当记者问起“现在一年收入有多少?”时,他笑了笑:“现在一年靠打制佛像大概有个50多万元的纯收入。”2006年,嘎仓家就率先在里土村盖起了二层藏式小楼,2002年,花6万多元购买了一辆北京吉普车,2009年,花7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丰田越野。他说,有了车,出去跑业务或购买一些材料更方便。
在顿珠罗布的采访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对今天新生活的无比喜悦。他告诉记者,自己小的时候,看着父亲辛苦地打造佛像,但那时候还没有开放市场,打造出来的东西不能拿出去卖,守着一门手艺,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如今不同了,手工艺打造出今天的幸福生活。俗话说一技在手,吃喝不愁。有这么好的手艺,什么时候也不会受穷。
嘎仓手工艺后继有人
以嘎玛乡为代表的昌都佛像打制工艺特色鲜明,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为使这门佛像锻造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嘎仓一家祖孙三代都从事这门手工技艺,今年23岁的曲永智美和今年21岁的德青旺扎是嘎仓第三代传承人。他们在父辈的精心指导下,已熟练地掌握了度量法,可以精确计算佛像面部的眉眼宽度,鼻子的高度,身体的长宽等比例尺寸大小,能够打造精巧细致的各种佛像。
顿珠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