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情境构建
浅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情境构建朱光潜说过:“一切纯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几分诗的素质。”可见诗歌在语文中的重要性,在倡导诵读国学经典的大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初中生古诗词基础不够深厚,组织诗词教学便成为一个难题。随着中考对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要求,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有诗意的教学情境,用开放且富有活力的氛围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情境设在“诗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动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诗歌蕴含丰富,如果和学生咬文嚼字,停留于诗词表面,学生难以对富有深意的诗词产生最为直接的兴趣。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将情境设置“诗外”,看似不经意间,将学生带入诗境,间接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这一做法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我首先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情境的创设,介绍李清照及该词的创作故事。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弟,是宋代最为著名的女词人,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从小她就博览群书,有过人的才思,除了擅长写词以外,还很擅长琴棋书画。在她18岁那年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生活非常美满,不过快乐的相聚仅仅维持了两年。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毕业后,就被分派到了一个离京城有数十里的小县城当官,李清照与夫君两地分居。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她时常夜晚独坐高楼,默默地数着丈夫即将归来的日子,在等待的日子里,对丈夫的思念难以排遣,她面容憔悴,衣带渐宽。那年的重阳节,菊花的清香溢满庭院,勾起了李清照想起了往年的重阳,自己在丈夫的陪伴下游园赏花,不由神色凄然,挨过白天,夜间也是孤枕难眠。于是她披衣起床,来到窗前,看到东篱下几丛菊花在月光下随风摇曳,联想到自己瘦弱的身影,感触良多,于是挥笔填了一首《醉花阴》词。当讲完这一段故事后,我看到学生的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我,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故事一完,还没有等我发布指令,学生就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甚至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我顺势引导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对《醉花阴》进行赏析,在情境的牵引下,学生很快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对词意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重组教学资源,有序深化认知
初中语文六册课本收录的诗词总数不少,由于被零碎地打乱编排,因此表现出无序性,增大了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难度。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梳理,尽量减少学生记忆的间隔障碍。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苏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时,就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将第三单元苏轼的另一首《水调歌头》挪到前面来和学生一起赏析。通过两篇词一起赏析,让学生对苏轼及其乐观旷达的个性有更深刻、更完整的了解。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将两首词赏析的顺序调换,先讲《水调歌头》满足时间的顺序。《水调歌头》是苏轼4l岁被贬到密州做太守期间,1076年中秋节填写的,政治上很不得意,其词由最初的郁郁寡欢到最后的释怀,让学生在整篇的赏析中深刻地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浣溪沙》是苏轼1082年填写的,苏轼再次被贬黄州,政治上也是不得意加上疾病初愈,即便如此,苏轼仍然将其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爽朗性格表露无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笔者通过这两首词有序的、整体的学习,使学生对苏轼的乐观、旷达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将教材中的诗词顺序进行重组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适当地对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借此让学生对诗人的性格和诗意有更多的了解。
例如,笔者与学生一起赏析苏教版第二册中的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除了向学生拓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为了更为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为了学生对辛弃疾的了解更加完整,另外给学生补充了其百感交集而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满怀忧时爱国的悲愤而写下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这些词的拓展介绍,使学生对辛弃疾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三、鼓励学生想象,自主感悟诗词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词从形成到赏析,时空差距很大,真实情境不复存在,不过我们在品读、解析和诗词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联想和想象,将自己所想所悟尽情地流露出来。如此一来,在接近诗词意境的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不仅赏析了诗词,深入地理解了诗词,学生的分析和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时,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就有学生想象并描述了如此的画面:“明月高悬,月光皎洁,照着巢里安睡的鸟鹊;清风徐来,吹动树权,惊醒了鸟鹊的酣梦;……夜风送来稻花香,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这样优美的表述,可见学生在想象的时候不仅转动了脑筋,还调动了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