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高中文言文疑词辨析
浅议高中文言文疑词辨析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很多词语的解释和理解的方向问题,有的词语不仅高中课本和配套教参均无注释,而且连不少古汉语著作也都付之阙如,而对它们有所分析的论著又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摆脱它们对教学的困扰,我们觉得有必要探明它们的确切训释。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疑词辨析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其中的“与”字,课本未注,程力夫等所编的配套《教学参考书》的译文仍作“与”似乎毫无疑难。其实,这个“与”并不如此简单。谓予不信,请看几家注释:
1.“与”,和,连词。
2.与:和,跟,介词。
3.这里的“与”不是介词“和……一起”,而是动词“率领”。
4.“与”字,应当释为“随,跟从”,句中作使动用法。
5.此处的“与”,就是用的这一本义了。即“与,党与也”,亦即第二分句所列沛公的随行人员“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
6.我们认为这个“与”字是个连词,相当于“而”。
7.与犹“使”,助动词……谓使樊哙等持剑盾步走也。”
“与”字的麻烦还反映在对这一句子的翻译和句意阐释中。正如于在春先生所说,“这个与,有人译作叫有人还用与”,而于先生又译作“连词”。还有为数更多的著述则干脆回避它。那么,这个“与”究竟如何训释才好呢?
我们认为,把这个“与”释作连词或介词于语法都难以讲通。众所周知,作“和”、“跟”义讲的“与”,不管是被用作表联合关系的连词,还是被用作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或比较对象的介词,在它前面充当主语的词语都被在它后面的动词谓语所陈述。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同上)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同上)
前两例作连词。“与”字前后的“蜩”、“秦王”和“学鸠”、“群臣”都充当主语,被“笑”和“视”、“嘻”所陈述。后两例作介词,“与”字前的“秦王”和“相如”也分别被“与”字后的动词谓语“饮”和“争”所陈述。“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句中的主语“沛公”却不是“步走”陈述的对象。因此,把其中的“与”释作连词或介词显然都是不妥的。
释作“率领”也与此句的语法结构不合。“率领”句中充当“率领”施事者和受事者的双方都是全句动词谓语的陈述对象。
从“沛公则置车骑……”这一长句在文中的作用和语法结构两个角度来考察,我们以为徐仁甫先生把“与”释作“使”是允当的。如前所述,这个长句的主语是“沛公”,贯串到底,因而第三分句“与樊哙……步走”云云是一个兼语短语,也就是说,全句句首的主语“沛公”也正是“与”的主语,而“与”的宾语“樊哙……等四人”又是“步走”的主语。所以,徐仁甫先生把这个“与”释作“使”(也即叫、让之意),也它的语言环境是完全吻合的。徐仁甫先生所谓的助动词,指的是通常所说的使令性动词。读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等,均有“与”用作“使”义的训释,并辑有不少例证。这里且摘引三例如下:
(一)《墨子·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伊挚,有莘氏之妻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攻,治天下之民。……傅说被褐举索,庸筑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其中三个“与”下篇均作“使”,可知“与”如同“使”。
(二)《淮南子·汜论》:“制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与”、“使”互文,显然同义。
(三)苏轼《芙蓉城》诗:“愿君收视观三庭,勿与嘉谷生蝗螟。”“与”作“使”义也极为昭明。
其实,只要仔细辨析,我们就不难发现,“与”用作使令性动词在史籍中也不乏其例。如《汉书·项籍传》:“项伯夜以语良,良与俱见沛公。”参见《史记·项羽本纪》有关此事的记叙:“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可知“良与俱见沛公”不是张良与项伯一起去见沛公,而是张良让项伯一起去见沛公,其中的“与”是使令性动词,作叫、让讲。又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众所周知,刘备对徐庶说“君与俱来”时,徐庶已在眼前,而诸葛亮却尚未见过。因此,“君与俱来”显然是你让他一起来(见我)的意思。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议轻型钢结构工程中常见一些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doc
- 浅议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oc
- 浅议辊压机水泥粉磨系统操作体会.doc
- 浅议输电线路系统日常维护.doc
- 浅议逆向工程技术在汽车行业应用.doc
- 浅议近代物理实验思想对物理师范生教学观念渗透.doc
- 浅议连续梁施工现场管理.doc
- 浅议近时期下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doc
- 浅议通信建设软交换技术.doc
- 浅议输电线路在电力施工中质量控制.doc
- 2025全国职业教育法知识题库及答案.docx
- 2025商用厨具厨房设备模拟试题考题及答案.docx
- 2025全国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docx
- 2025全科医学科进修、实习生出科理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 2025三类人员安全员C证继续教育题库及参考答案(通用版).docx
- 2025全民乡村振兴战略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docx
- 2025厦门市同安区卫健系统招聘《卫生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微信保密观知识竞赛答案保密观知识竞赛题库(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微信保密观知识竞赛答案-保密观知识竞赛题库(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全面质量管理知识试题题库(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