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问题探究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问题探究【摘 要】教育是学习者认识客体历程的结果,人类兼有科技与人文思维的特征与本质,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倾向之强弱导致认知思维的差异。在前述理论的基础上,透过整合人文与科技的通识教育来培育学生完全人格的养成,以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两种文化 思维模式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25-02
一 前言
各级学校教育极其重要的目标是提供学生在本行(技职或一般学校)以外,对其他领域的认识,以弥补其只钻研专业课程的偏颇,训练学生整合知识,使其不至于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中迷失,使其可与其他各种专才沟通与交流;换言之,为培育学生的生活素养,启发对人的关怀,使其具有完整的人生观,似乎可以作为学校全人教育课程规划的理念。
关于人类知识的分类与形成,古今中外探究者不计其数。人类面对客体时,基本上除了客体的存在与主体的感知外尚存在着二者间互动的因素,这正是呈现多元社会重要机制中不可忽视的个体主体性。主体以何种内在思维历程对外在客体建构何种关系,将视其所采取何种内在思维历程而定。内在思维历程无处不在,它制约着人们建构或学习客体的角度。人类追求目标的内在历程极为复杂,依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分类。如从认知观点探讨其内在历程,则使用批判性思考,这是针对某种工作或理念指出错误之处,并企图予以纠正的心理历程;创造性思考是属于导向思考的一种形式,在有目标或有疑难的导向思考情境中,个人能突破限制提出新的意见、发现新的方法、找到新的答案或做出新的思考历程;逻辑推理性思考指个体理解到所学事物中的逻辑关系,进而运用所学的有关原理原则的思考历程。
二 通识教育的本质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整体性、组织性,且是能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思考关系,将所得的知识与真理加以整合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年轻人在社会中尽一份义务,并能随时随地充实自己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实践合理的行为。这个义务不论其小至个人,大至民生制度,主要是能尽到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为:依多元观点为根据,以核心课程之形态及特质呈现。通识教育不必有相同的内容或形式,因为不同的学校会依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治校理念及目标任务而产生不同的通识教育。因此,唯有一大群该校教师来参与及维持,才能保持通识教育目的之整体性理想的实践,且每所学校需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做法。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以下方面:协助学生增进分析、推理、归纳、思考、综合等技能(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当然并非是一元的(善);提升对美好事物鉴赏的范围及层级(美)。因此,各校可就学生来源、通识教育的先备知识、学校情境(文、法、商、工、农职校,一般学校,或男、女学校所具备各种不同的综合性特质)状况,在有关通识课程的规划上采取的方式应有所差异。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各校应成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制订其方向与原则,以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学科为执行单位,负责通识课程的规划与担任该课程师资的检核,以期建立各校学生的宏观视野与健全人格,进而达成各级学校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 人的需求
人类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借着教育的培训使之逻辑化、系统化、精致化,处理所面临的事情以满足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与安适。然而,对于人类周遭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多彩、多样、丰富性,并非运用人类的表征就能尽数描述与阐明的。无论是科学的纯化(专业)语言或是文学较丰富的纯化(专业)语言,都不足以表达这个世界及我们自身所经历的一切。因此,不论是文人或科学家,都应欣然接受这项事实,并且一起去面对与探索那无止境的未知世界。
四 人文与科技教育作用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原初目的之一就在于让学生了解到因学系的划分所造成的知识限制,并且帮助他们超脱这种被建制化的无知状态。最近十余年来,我国学校推动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补缺、纠偏,摆脱狭隘与浅薄,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以力求知识的完整统一;二是超越功利与小我,弘扬新的人文精神;三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以适应21世纪中国文化的新形态。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年轻人在社会中尽一份义务,并能随时随地充实自己,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实践合理的行为;这个义务主要是能尽到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
现代学校通识教育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方能承载我们赋予它的多重使命,而且目前世界各国学府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探索,本文建议学校通识教育的规划应为:开设跨学科课程;举办系列讲座;组织问题研究;重视潜在的、非课程形式的通识教育。
为达成学校教育目标及宗旨,通识课程的安排及课程内容的设计为:在课程学分安排上根据均衡论的主张,根据学校特性的不同,配合各种不同的通识学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