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建立健全中国水权流转机制必要性及可行性.doc

浅谈建立健全中国水权流转机制必要性及可行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建立健全中国水权流转机制必要性及可行性

浅谈建立健全中国水权流转机制必要性及可行性摘 要:水是世界性稀缺资源,水权是以水资源所有权为基础的一组权利,包括权利主体对水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它是一种准用益物权,具有权能的可分离性,因而具有流转的可能。从介绍我国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入手,着重分析1988年《水法》制定以来水权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法律存在的问题,试图在水权市场发展完善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水权市场的形成和水权流转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梳理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关键词:水权流转;水法;流域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091-02 前言 水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基础,更是世界性稀缺资源。因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淡水资源紧张,全球气候变化致使降水量减少、旱灾频发,经济发展引起水质污染和对水资源争夺的新闻早已不绝于耳。中国河流总长度约43万km2,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 500多条,但是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和南方,西北地区因干旱少雨,河流稀少,并有范围较大的无流区[1],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当前,国家及流域经济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水资源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显然传统的水资源行政管理模式,己经不适合当代水资源的现实要求。2002年《水法》虽然确立了水资源流域管理制度,但《水法》对流域管理机构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落实流域管理制度,导致流域管理机构的管理效果并不显著[2]。 二、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 我国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差异很大,南多北少。淮河和松花江区蒸发量较小,下垫面产水条件较好;辽河、海河和黄河区降水量较小,产水条件也不好,水资源的丰枯变化大;西北内陆河地区(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等跨界河流除外)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二)水资源压力状况 海河、淮河、辽河、黄河中下游及西北诸河的河西内陆河等地区,这些地区人口、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7%、38%、39%和46%,而水资源总量、现状用水量仅占全国的7%、29%,人均水资源量为532m3,亩均水资源量355m3,均为全国均值的四分之一,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承载负担最沉重的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上游(不包括支流)、珠江上游、西南诸河及西北诸河的大部分地区(除河西、吐哈盆地、天山北麓外),这些地区人口、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1%、6%、13%和10%,而水资源总量、现状用水量占全国的39%、15%,用水效率极低。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瓶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水权制度的出现,水使用权的流转为解决我国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状况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大面积用水短缺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出台水权流转的法律法规防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从而保证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 三、中国水权制度的发展 (一)我国水权制度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从1949-1975年之前,中国涉水事务的管理非常分散,由于当时用水量不大,水污染不严重,用水矛盾还不突出,水利部只主管以防洪和跨流域调水为主的水利建设,只管工程的非正式水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逐年增加,用水矛盾逐渐凸现,水利部作为水行政主管机构缺乏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依据无法协调各省市间的用水矛盾,只有国务院直接出面解决,国务院只能采用行政命令方式确定一些流域或供水工程的分水方案。1987年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则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水量分配方案的制定,实际上提出了水使用权定量分配的正式制度性的安排,这便是我国水权制度的萌芽。 从1988年之后,我国水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8-2001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水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水法》规定了取水应取得许可,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使水资源管理取得了独立于工程管理的地位并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1998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地质矿产部,相应的地下水行政管理职能和建设部的城市防洪、城市地下水管理职能统一划归为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也设在了水利部,至此大致形成了由水利部统一管理水资源的体制。2000年10月汪部长在水利学会年会上作“水权和水市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的报告,有力推动了中国关于基于水权和水市场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2000年11月浙江省的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是我国水权交易的开题之作,水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由此开始。2001年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