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靠初次分配难以解决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过大问题.doc
依靠初次分配难以解决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关键词:初次分配;公有制企业;市场经济;收入差距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转载了齐勇博士在《甘肃社会 科学 》2006年第6期发表的《依靠初次分配和公有经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一文,该文认为“解决 中国 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只能依靠初次分配和公有经济”[1]。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调节分配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依靠公有制企业的初次分配也难以调节分配差距,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是我国现阶段调节分配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举措。
一、初次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分配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
齐勇博士认为,“外国的经验证明二次分配难以缩小贫富差距”,“二次分配难以缩小中国的贫富差距”,“造成当前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的情况主要是初次分配造成的”。因此,主张依靠初次分配解决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
1.初次分配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
初次分配是指在微观经济实体中企业财务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收入进行的分配。企业财务通过经济核算,将本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分解为三部分:补偿基金(C)、工资基金(V)、企业盈利(M)。补偿基金用于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以保证企业原有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工资基金用于支付劳动者的报酬;企业盈利留归企业。工资基金(V)和企业盈利(M)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其总和构成一国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形成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国家通过预算(税收、规费)、价格、信贷(利息)等手段对其中的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2.初次分配不是造成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反映强烈,从具体收入差距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表现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 农村 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78年为2.57倍,1994年为2.86倍,2001年为2.90倍,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倍,2003年扩大到3.27倍。2004年降至3.21倍,2005年上升为3.22倍。(2)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一是从人均收入看,2005年职工人均工资全国平均为18 405元,最高的是北京(34 191元),其次是上海(31 940元),分别是江西13 688元的2.5和2.3倍,是湖南15 659元的2.18和2.04倍。二是从城镇居民收入看,1978—1999年,东部地区增长18.2倍,中部地区增长13.4倍,西部地区增长9.5倍,以中部为1,东、中、西部居民收入之比由1.1∶1∶1.01扩大为1.48∶1∶0.74;中、西部与东部居民收入绝对差额由35元、31元扩大到2 309元和3570元,分别扩大了65倍和57倍。三是从农村居民收入看,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7元,最高的上海290元与最低的河北91.5元之比为1∶0.32;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 255元,最高的上海8248元与最低的贵州1877元之比为1∶0.23。(3)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夕阳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行业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年达到2.23∶1;1999年达到2.49∶1;2000年为2.63∶1,2002年为2.99∶1,2003年为3.98∶1。(4)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拉大。国有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资差距为1.25∶1,2001年扩大到1.63∶1,2002年又扩大到1.68∶1。其他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差距为1.49∶1,2001年 发展 到1.77∶1,2002年为1.72∶1,2005年1.63∶1,数据略有缩小,但是差距还是很大。200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 405元,国有经济单位19 313元,集体经济单位11 283元,外商投资单位22 244元。集体经济单位的工资收入分别是国有经济单位的58.4%和外商投资单位50.7%,只占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61.3%[2]。
3.初次分配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仅限于单个企业范围之内
既然初次分配是在微观经济实体中企业财务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收入进行的分配,因此,初次分配调节分配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仅限于单个企业范围之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企业财务对本企业工资基金(V)和企业盈利(M)的分配,只要是符合现行 法律 法规和企业章程(这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