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寻孔颜乐处 ——从孔颜之乐、曾点之乐中探讨德治之于美丽中国建设.doc

寻孔颜乐处 ——从孔颜之乐、曾点之乐中探讨德治之于美丽中国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寻孔颜乐处 ——从孔颜之乐、曾点之乐中探讨德治之于美丽中国建设.doc

  寻“孔颜乐处” ——从“孔颜之乐”、“曾点之乐”中探讨德治之于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孔颜之乐;曾点之乐;德治;美丽;中国 一、何谓孔颜之乐 《宋史bull;周敦颐传》记载:掾南安时, 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 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 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这里的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指的就是孔颜之乐。其中程颢说的: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指的就是曾点之乐。本文认为孔颜之乐与曾点之乐代表了儒家乐境的两个层面,但都是抛却世俗烦忧,摒弃物质羁绊,自由驰骋于精 神世界中的快乐。 (一)孔颜之乐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孔颜之乐代表着先秦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是儒家人生境界中为群体的精神层 面。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bull; 述而第七》)孔子乐天知命,虽屡陷困厄,不怨天,不尤人。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为孔子 所欣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bull;雍也第六》) 周敦颐曾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 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周敦颐的一番话道出了在贫穷、困厄的境遇下,孔子、颜回 却能不改其乐的原因富贵乃小、心灵的安身立命乃大。 内心安宁才能外在地体现出乐。这种乐不是由于某个感性对象所引起的感性愉悦, 而是一种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心幸福,是一种圆融通达的境界。 孔子有他的一以贯之之道,就是他的仁与乐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天人 合一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实现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相统一。孔颜之乐是一种安 贫乐道,是超越物质欲望、超越功名利禄的道德层次,所表达的是对人与社会和谐的希冀, 追求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安身立命。 (二)曾点之乐找到心灵的安适 心灵的安顿,不仅表现在人在社会群体中获得自我认同,还表现在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心灵得到皈依的安顿。 孔子问志,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在儒家被认为是狂者,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bull;子路篇第十三》)此时的狂,是人与天地合为一体获得的一种心灵的自由。 朱熹称: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 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 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朱熹意识到圣人气象所涵括的不仅仅是给国家以 礼制、给百姓以关爱等事用范围,更且是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朱熹的解 释,不局限于事用而直达本质,再从本质下贯于事用,使体用合一,达到了人与万物一体的至高境界。 孔颜之乐和曾点之乐展现的是先秦儒家乐的境界的两个层面。一方面,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找到自我的位置,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在与万物融合中,找到心灵的安适。 二、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与西方之异 从曾点之乐和孔颜之乐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其与西方的道德体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曹聚仁先生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说:认为西学是物质 文明,中学是精神文明。都有着阿 Q 型的夸大狂心理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道德 传统,是一个以社会伦理制度的道德原理统辖功利、因而最能体现人的道德理想的非功利主 义的道德传统。西方精神文明的起点是古希腊和罗马,它的道德传统强调和突出人的功利,是以伦理内容及其功利统辖伦理形式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康德认为,善恶的观念不是道德的出发点,道德的出发点应该是实践理性的自律原则道德法则,因为道德法则是善恶的尺度或规律。由此,康德强调,道德法则应该既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和动机,也是幸福。所以成其为人的幸福的最高条件。而幸福原则是一种由人的自然本性生发出的带有个人功利色彩的原则。 转而回到我们的非功利主义的道德传统曾点言志曰:与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与之。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我们不 像西方在崇尚一种理想时,有很严格的仪式规范,我们于礼乐,在领其精神,而非必拘其仪 式,不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而是追求个人心安理得、与万物齐一体的人格境界。 样的人?儒家道德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理想人格。子思评价孔子思想曰:万物并 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