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doc

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doc

  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   一、对相关学术史研究的回顾   西康地区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全部、凉山州部分以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拓与经济发展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与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与发展问题,1949年前后出版的论文(著)均有所涉及。如1948年3月,南京政府农林部根据行政院训令,致电西康省,要求“编送农业史料”,为此西康省建设厅安排有关人员编写了七千字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农业史料》(全宗号249,案卷号147,本文记为“川档 249—147”,下同),对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由来及发展简史进行了小结。在1949年之前出版的论文中,吴谧赓(西康省《边政导报》总编辑)于1947年夏在《西康地政概论》所术最为全面[1] :“西康农事改进始自清季赵氏”,建省委员会时曾设泰宁试验场经营垦牧,渐有起色;及至西康建省,“农事改进逐渐推动”,设立农业改进所,下属多个单位,“从事农林、畜牧、农艺、兽医、园艺、蚕丝、农业经济、农业化学等之改进”,其“绩效”主要有:进行高寒地区作物栽培试验,在康区引种麦作,进行麦作冬播与两熟试验、肥料试验;检定水稻、小麦、青稞等品种,对马铃薯、玉蜀黍等进行选种,小麦、美棉等地方试验,并推广稻、麦、玉蜀黍、马铃薯及棉种;推行利用冬夏休闲地,垦荒、种植杂粮、增施肥料、兴修水利等办法;举办诸种大小型水利工程等。新版《康定县志》等史志则仅有“民国时期对(蔬菜)品种培育引进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广的品种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莴笋等10多种”等语焉不详之论述[2]。不仅史实不够准确,而且多集中于1940年春“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成立后。如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委员会主编的《甘孜州文史资料》在记述民国时期康区社会时,有多篇文章言及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工作。如西康省建设厅第一科(即农林科)科员王德安等人的回忆,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撰述。称“解放前,全州只有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及其所属的康定驷马桥农场和乾宁垦牧场,三个单位仅几名技术人员”、“农业事业机构或建或撤,时有时无,经费不足,人员少,实际效果甚微”[3],虽然史实不够准确,但亦在一定程度上评价了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工作。1994年2月版《四川通史》第七册谈到西康省的经济建设时仅有一语言及:“筹设省农业改进所,统筹全省农林畜牧的改进工作”[4];1995年版《康定县志》将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成立年代系于1944年,评价仅有寥寥数语:说该所引进乾宁117号青稞种、法国豌豆、燕麦、黑麦,以及就地培养的康定四号马铃薯,试种成功并推广;“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虽有法定‘植树节’,但有名无实,康定县从未开展过植树造林活动”;“解放前,除官僚资本办有林业公司外,实他没有林业经营管理机构”;对蔬菜品种“培育引进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广品种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莴笋等10多种”等语[5],既语焉不详,又史实有误。还有近版专著评价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有“推广水稻、小麦良种,从内地运进新式农具”等数语[6]。   事实上,在民国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新技术推广中,初期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及后期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不容忽视。关于前者,笔者己进行了初步论述[7];而后者可谓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四川省档案馆收藏有关于后者的大量档案:1、目录编号为“民(国)249”号,标题为“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川档249—147),共130号档案;2、目录编号即全宗号“民(国)234”号,标题为“西康省建设厅”(川档234—334)。本文以上述相关档案、民国时期西康出版的报刊(川康边防总指挥部编印的《边政》月刊、《川边季刊》、《西康省政府公报》、《边政公论》等)和资料(如稿本《西康通志》的《农牧志》及相关《物产志》、《职官志》等)为主,参证相关其它史料(这样的做法是历史学上所谓“史事重构”的唯一途径),对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及活动作一论述。   二、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建立、机构设工及人员组成   (一)“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前身——西康“农事试验场”   晚清时期,随着“振兴实业”口号的提出,各省普遍设立“农事试验场”,四川省至1911年建有农事试验场74处,可以说是中国由政府办理农业科技改良的开始[8]。晚清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下令西康各县试办“农事试验场”,从内地引进水稻、小麦、土豆、马铃薯、养麦、高粱以及豆类和蔬菜,进行试种并推广,“提倡改良农业”。于是,西康悉有蔬菜,“可供汉夷官民采食,则试验场之效果,已有萌芽”[9]。但不久民国建立、川藏纠纷,战火不止,农事试验场名存实亡。1928年5月,“西康农事试验场”在康定正式设立,使西康农业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进入一个新阶段。   从档案材料看,1931年泸定、丹巴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