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一).doc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一)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母方亲属影响 父系意识 宗族 九族 姓氏
目录
引子 北朝村落居民的构成
一 汉魏六朝母方亲属的作用与九族、宗族的含义
1.西汉初律令中的母、妻地位
2.日常生活中的母方亲属
1)同母关系受重视
2)外家抚孤
3)舅甥关系密切
4)外家亦称“骨肉”
3. 九族、宗族的多种含义
二 父系意识的发展
1.从“妄变姓氏”到子从父姓
1)汉代“得姓”与“改姓”:事例与儒生的态度
2)儒生论“姓”
2. 1)父系祖先记忆的发展:从儒生到百姓
2)父系继嗣意识的成长:绝后到过继与禁异姓收养
三 结论 [1]
“村落”是北朝时期城镇以外人们生活的主要聚居地。[2]关于其中人口的构成与背景,一向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作初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以往对“宗族”的基本看法,讨论自西汉到北朝百姓“宗族”观念的发展变化。为简便起见,文中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称为“汉魏六朝”。
引子 北朝村落居民的构成
关于村民的构成, 文献 中无具体的记载。造像记中倒是不乏相关信息,可一窥当时的情况。综合考察造像记,特别是题名部分的记载,根据姓氏,从男子的角度统计,可以看出当时村落居民的构成大体存在两种类型:一是以一姓为主,一是多姓混居。
前者可以以北魏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涿县当陌村为代表。这是一个以“高”姓为主的村子,村民于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四月二日,与次年(504年)三月九日两度组织起来兴造佛像。前一次由高伏德、刘雄率领,约三百人参与;后一次由高洛周领头,约七十人参加[3]。在记述这两次造像活动的造像记中详细记录了参与者的姓名,分析这些人的姓氏,可以看出“高”姓占绝对优势。高伏德造像参加者的姓氏构成如下:
姓 高 刘 史 张 董 赵 李 宁 程 王 杜 陈 宋 庞 郝 崔 吕 姜 平 人数 190 16 4 9 2 1 7 2 1 5 1 2 1 1 1 1 1 1 1 此外还有比丘8人、比丘尼2人,高氏妻子3人,姓氏脱落者至少7人,共计不少于267人(其中女性5人),其中“高”姓占男性村民72%以上。如果此次造像的参加者占全部男性村民的多数的话,当陌村中一定是以“高”姓为主。
又如在今天山西芮城附近的一个村落似乎都是由陈姓居民组成,北周天和元年(566年)二月八日的“合村长幼造像”中,除邑师与比丘外,姓名可辨的参加者均为“陈”姓佛徒。[4]
另一种情况是多姓聚居同一村落内。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青州北海郡都昌县新王村。根据东魏武定二年(544年)的王贰郎二百人造像题名,王姓参与者不足一半,[5]可知此村居民中似乎不是一姓为主。与此相近的还有位于今天山西阳曲的洛音村,山西平定的安(阿)鹿交村等。[6]
两种聚居形式是 自然 产生的,也是普遍存在的[7]。由于同姓聚居长期受到学界的关注,并围绕此形成不少重要的论断,以下主要对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从文献记载看,同姓聚居是常见的现象。十六国前赵时“徙秦州大姓杨、姜诸族二千余户于长安”,后石勒又徙“秦雍大族九千余人于襄国”,[8]这些大族可能就是同姓聚居。又如北魏时的河东薛氏,“世为强族,同姓有三千家”[9],亦是同姓聚居。《关东风俗传》中说的“(齐)文宣之代,……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幷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10]也可肯定是同姓聚居一处。
“同姓聚居”是在安土重迁的背景下,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出现的。我们可以作一简单的推算,一人如果有二子[11],每一子又有二子,如此发展下去,十代以后就会有1024个男性后代,在相对早婚早育的古代所用时间大概不过二、三百年。时间再长一些,聚居一地的同姓人口会更多,乃至形成“一宗近将万室”的局面。这种趋势是难以逆转的,西汉初年的徙豪关中措施只能奏效一时,无法避免聚居的产生。
但是,须指出的是,“同姓聚居” 却并不等于存在“宗族”,它只是“宗族”出现的前提条件。[12]后代的父系“宗族”的一个重要的外在标志就是共同的姓氏与行辈名,有学者甚至认为“无 中国 式的姓氏,即无中国式的宗族”[13]。汉魏时期人们的“姓氏”传承经历了从不固定到固定为子承父姓的变化过程,因而所谓的“同姓”与“同姓” 聚居也是逐步出现的。不少中外学者相信中国自古一直存在父系宗族的传统,[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树立交往意识 顺应时代发展.doc
- 校园绿化病虫害生态防治探讨.doc
- 校长年度考核工作总结模板范文.doc
- 核因子κB的结构和功能与内毒素介导的肝损伤的关系.doc
- 核因子κB抑制剂对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oc
- 核心路由器集群技术探讨.doc
- 根据AO分型的股骨近端骨折采用重建钉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oc
- 根据status信息对MySQL服务器进行优化--.doc
- 根据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议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doc
- 根据幼儿个性培养说话能力..doc
- 2025江浙沪居民睡眠健康小调研报告.pdf
-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docx
- 团委活动方案(拓展).docx
- 汽车智能驾驶行业深度报告:端到端与AI共振,智驾平权开启新时代.pdf
- 小核酸行业深度:技术平台和适应症不断验证,迎来销售和临床密集兑现期-华福证券-2025.3.31-65页.docx
- 医药生物行业医疗AI专题报告二多组学篇AI技术驱动精准诊断实现重要突破-25031440页.docx
- CXO行业系列报告三寒冬已过行业需求逐步回暖-25031430页.docx
- 全国租赁市场报告2025年3月_可搜索.pdf
- 玩具行业“情绪经济”专题:创新玩法+IP赋能,重新定义玩具-华鑫证券-2025.docx
- 医疗保健行业PCAB抑制剂药物深度报告抑酸药物市场空间广阔PCAB抑制剂大有可为-25.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