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治未病对中医院发展机遇及问题探析.doc
“治未病”对中医院发展机遇及问题探析
1 中医“治未病”渊源及发展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 哲学 思想,《易经》和《内经》形成了中医的理论精髓之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推崇“养生保全,未病先防”与“防微杜渐,先病而治”[1]。如《周易·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说明人的身体与日月同等同样,也会由强壮走向衰弱,故在盛时就应该考虑到它会衰弱,随时留意事物量变过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周易·豫》中说:“豫者,预也。”强调防患于未然;《周易·既济》六四爻中说:“终日戒。”也为预防之意;《周易·大畜》六四爻中说:“童牛之梏。”同样也是预防。上述预防的观念是早期“治未病”思想的萌芽。
《内经》首次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积极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强调客气邪风虽然是致病因素,但能否引起疾病,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提出炼养预防;并首篇首条提出了“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防治措施。《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 治疗 与调理,防止疾病复作。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的许多著作中,如《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清·曹庭栋则指出“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叶天士在温病治疗中极大地发挥了“治未病”预防理念,其“逐邪务早清”的消除病因,“先证用药”阻断病势发展等都是治未病的具体体现。
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2 中医“治未病”为中医院发展提供机遇
2.1 中医院现状
尽管中医医院有了较大的发展,诊疗数量在不断攀升,医疗质量有所提高,治疗疾病谱不断扩大,危急重症抢救能力不断加强,医疗技术价值不断提升,显示出了顽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但大部分中医院起步晚、底子薄,且中医特色不突出、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整体服务功能较弱,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人才缺乏、学术水平较低、整体实力不强、医疗质量不高的局面,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受到制约,最终影响到中医医疗市场的占有率[2]。
面对现状,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是,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区别在哪里?中医院如何挖掘自身的中医特色与优势,并且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中医院如何提高对患者服务的能力?加大对“治未病”的研究和拓展应用,或许是中医院走向再发展的新起点。随着“治未病”思想的大力推广,不仅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而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有预见性保护意义的医疗服务,也有利于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发展,延伸了中医的产业链结构,扩大了中医院的服务经营范围。
2.2 “治未病”理念将为中医院的发展提供新医学模式
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发展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未病人群开展“从源求本”的预防,重视人与 自然 的和谐、整体观念、心身同治,将会赋予“治未病”思想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预防思想,积累 总结 了大量的预防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其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和防治疾病过程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解决13亿 中国 人的疾病控制、卫生保健和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3]。中医院应抛弃那种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单纯刻意追求“治病”及追求“高、精、尖”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宜积极研究、实践“治未病”,并不断发展“治未病”理论和临床应用。
2.3 我国对“治未病”的政策为中医院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国家中长期 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这正契合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