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论对传统农业的理性回归与技术范式创新.doc
浅论对传统农业的“理性”回归与技术范式创新
关键词: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回归;技术范式创新
生态经济本质上是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 农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探索农业生态经济与循环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传统农业包含了许多“朴素”的生态思想,其理论与实践支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持续发展然而,受社会 历史 发展条件的约束,传统农业体系中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和弊端。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农业的理性“回归”,因此需要进行技术范式的创新。
一、中国传统农业之“朴素”循环经济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遍主张人与 自然 及社会的有机统一,强调把个人的小我融于宇宙的大我之中。在这些价值观的引导下,古人创造了许多既能够利用自然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又保护自然尽可能不被人类破坏的传统技术,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朴素”的生态与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学者开展这方面的分析与研究。[2]
(一)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古农学家已经认识到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受自然界气候季节变化的制约,所以农业生产的运作必须与气候季节变化的节奏保持一致,提出不违农时,“顺时宣气”,自觉地把农业置于自然再生产的基础之上。[2]顺“时”的要求也贯彻到其他农业生产领域,先秦时期古人就倡导“以时禁发”,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性采集利用,不允许焚林而蒐、竭泽而渔,使人们能够长久持续地利用它们。
中国传统农学“地力常新壮”论是农业生态系统学的雏形。中国古代人民采取了多种手段改良、恢复地力、培肥土壤,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则是施肥。[2]在中国传统农业中,施肥还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的关键一环。
中国传统农业种植制度既重视“相继以生成”,又强调“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一方面实行轮作倒茬、间作套种,扩大耕地里绿色作物的覆盖面积,以至“种无闲地”;另一方面尽量延长耕地里绿色作物的覆盖时间,以至“种无虚日”,使地力和太阳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相资以利用”亦把更多的生产项目配合在一起,据《补农书》记载,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形成“农-桑-鱼-畜”相结合的模式:圩外养鱼,圩上植桑,圩内种稻,又以桑叶饲羊,羊粪壅桑,或以大田作物的副产品或废脚料饲畜禽,畜禽粪作肥料或饲鱼,塘泥肥田种禾等。[2]
古代农学家还认识到建立在自然再生产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是有限度的,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生之有道,用之有节”,即人们对物力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界和老百姓所能负荷的限度,否则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危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8226;序》中专门讨论了节用备荒的问题;《汉书》贾谊语“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2]。
(二)传统农业所蕴含的“朴素”循环经济理念
前面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解析可以看出,传统农业包含了与现在提倡的“循环经济”相一致的丰富的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古人强调“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就是把农业视为由相互依存的天、地(农业环境)、人(农业主体)、稼(农业对象)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农业生产建立在自然再生产的基础之上,“顺时宣气,蕃阜庶物”更加精确地阐述了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这是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吻合;[2]中国古农学家倡导的“生之有道,用之有节”,精耕细作的做法,从对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视角看,正是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中国传统农业不但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也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共生互养、相生相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相资以利用”的模式,明末清初的“农-桑-鱼-畜”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巧妙地利用水陆资源和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互养关系,组成合理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人工生态系统。堪称今日所提倡的生态农业的雏形,也正是“再利用”原则的生动体现,直至今天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原则是要求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把“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如前所述,“变恶为美”、“余气相培”正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城乡生产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废弃物”都被用作肥料,返回土壤,参加“再循环”,正是这种实践,使历史上的中国能把大量原来条件恶劣的土地改造为良田,能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既保持高土地利用率和高土地生产率,又保持地力的长盛不衰,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农业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得以持续发展,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古代文明史的奇迹。鉴于此,国内学者温铁军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析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对石油行业HSE管理体系运行的促进.doc
- 浅析宋代咏梅词中梅的意象.doc
- 浅析宋代词人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doc
- 浅析对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doc
- 浅析对我国体育参与研究现状述评.doc
- 浅析川气东送项目存在的问题.doc
- 浅析幼儿园师生的沟通.doc
- 浅析幼儿英语的教学方式方法..doc
- 浅析广东地区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及其组织发展建议.doc
- 浅析建筑企业施工现场5S管理.doc
- 2025年管理者的基本技能:培养员工的应变能力报告.pdf
- 2025年赋能经理赋能团队:构建一支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报告.pdf
- 数世咨询零零信安:全球数据泄露态势月度报告(2025年3月).pdf
-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25年上海咖啡消费趋势报告.pdf
- 3D全息投影沙盘规划设计方案以及沙盘模型制作的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pdf
-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2024年中国燃气发展目标与展望报告.pdf
-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11.0A通感一体赋能数字低空网络白皮书.pdf
- 2023年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城市小微生境的作用不可忽视报告.pdf
-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2025年低空经济场景应用与通信需求白皮书.pdf
- 2023-2024年剑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年度报告(英文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