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民日报评论精选:传统文化会不会过时
传统文化会不会过时?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了。同时,也有人怀疑,传统文化形成于千年之前,会不会过时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回答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不容易下。对于难以准确定义的词,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概念,各自表述”,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这里要说的文化概念来自《易经》。《易经·贲卦》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指动物身上的斑纹,既有修饰、装饰的作用,也是不同动物之间互相区别的特征。“贲”就是纹饰。贲卦,上卦是艮,代表山;下卦是离,代表火。山,是不可撼动的,可以类象为决断、取舍,也就是“文明以止”的“止”的意思。火,是绚丽灿烂的,可以类象为“文明”。“文明以止,人文也”可以理解为:以文明来做决断、取舍,是人类异于动物的特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理解为:深刻认识、把握人类这种以文明来决断、取舍的特征,就可以教化天下,这就是文化。
比如,饿了就吃,是人类与动物都有的本能,不算文化。吃出讲究,让饭菜具有情感含义,像长寿面、生日蛋糕等,这就不是动物所能理解的,而是人类所特有的“文明以止”,这就是文化。善用它,就可以教化天下,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又如,一个普通的小铁片,其价值和作用是很有限的。如果在这个小铁片上,刻上某著名大学的名称,它就有了纪念意义。如果名称是由校方专门刻在铁片上的,而且获得这个铁片的条件是必须在高考中胜出,那么,这个铁片就成了校徽,具有了完全不同于铁片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文化。善用这一点,就可以影响很多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因此,文化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面,也就是说它有器物、技艺层面的载体;同时,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面,比如器物、技艺背后所反映的习惯、规则等制度,以及思想、精神等智慧。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一面,才是文化的本质内涵。
如果从器物、技艺等载体层面谈,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会过时;但如果从更本质的制度、智慧等内涵层面谈,就不一定过时。
比如,电子计算机是现代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的产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盛行于全球的586型号计算机,距离今天不过20年,就已经完全过时了,很多年轻人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但是,生产586型号计算机的IBM公司、英特尔公司都还在,其研发、生产、销售制度也都还在,并没有过时。将来有一天,IBM公司、英特尔公司也会不复存在,其研发、生产、销售制度也会不再适用。但是,计算机技术所赖以产生的智慧,却一直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作用。
传统文化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比电子计算机久远得多,在器物、技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层面,过时也是正常的。比如,商周时代的青铜鼎,从器物层面的作用来看,完全不能和今天最普通的铁锅、电饭锅相提并论,已经过时了;如果从鼎所反映的饮食习惯、礼仪规则等制度层面来看,今天虽然已经不能直接拿来用,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果从鼎所体现的教化智慧以及铭文中的一些做人、治国道理来看,今天依然有用,并未过时。
总之,要讨论传统文化会不会过时,先要分清所讨论的对象在传统文化的哪个层面。如果是指器物层面,则迟早都会过时,不过时不足以谈发展;如果是指制度层面,则不会完全过时,今天依然可以借鉴;如果是指智慧层面,则完全不会过时,今天依然可以运用。
思路分析
精词精句
老话很管用
听某文艺界人士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大山里的奶奶常给他念叨,“柴要左右交错搭起来,这样火才旺;人要忠心,火要空心”“挑水时,水一定要满,满罐不荡;学本领不能半途而废,养德行也要实实在在”。奶奶还会讲杨家将、关云长,也讲秦桧……
他说,“文盲”奶奶心中有很多老辈的老话,然后经过日日月月,再一一教给后辈。而当后辈怀揣着这样的老话,再走入社会、接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想,自然就会有一定的是非心、判断力和抵抗力。
他说的不错。这些已被历史证明是中华文化精华的老话,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准则,在历史长河中,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即使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里,很多这类老话也依然贯穿在学习、成长、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凝聚成行为规则、家风行风、文化传统。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总以为老话早已过时,很陈旧,甚至认为迂腐不堪,所以特别乐于打破老话中的告诫,而当这些告诫蕴藏的为人准则一旦被破坏,最终还可能触犯法律。
在文艺领域,山寨抄袭、漫天要价、不下基本功的就大有人在,低俗庸俗恶俗等触及底线者也俯拾即是,各种“潜规则”几乎还有成“新规矩”之势。在他们那里,老话早就不管用了,而且时时出现他们自认很实用的新话,一套套顺口溜畅行于世,什么功夫好不如关系好、水平高不如红包高等等。
有人说,眼下世界变化快,死守老一套、做个老实人,为人处世就容易“走弯路”,真不如抄个近道,来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