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论语首章初探》的形成
PAGE
PAGE 1
关于《〈论语〉首章初探》的形成
(仅供参考,欢迎赐教)
目录
早期的单篇心得
1,重新认识“子曰”
2,“学而时习之”的“学”
3,“学而时习之”的“习”
4,“不亦说乎”新探
5,“有朋自远方来”新议
6,“人不知而不愠”新解
7,孔子治学“三境界”说
二,2007年形成的论文《孔子治学“三境界”说》
三,2011年修改稿之一《〈论语〉首章初探》
四,2011年修改稿之二《〈论语〉首章初探》
五,准备的材料
1,关于“学而时习之”的专门材料
2,论语首章分析增补材料
3,名家论《论语》材料(以钱钟书论《论语》为例)
一,早期的单篇心得
1,重新认识“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论语》,首先要读懂这个“子曰”。
要读懂“子曰”,首先要读懂这个“子”。
其一,子为尊称。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单元文选注:“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62年9月第一版,第162页)子,在春秋时代本是一种爵位。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则解释说:“遍检春秋之子爵,全无姬姓(除吴)。姬姓不封子;而封子爵者,凡有可考,立国皆在周前,或介戎狄,不与中国同列。莒子,郯子,邾子,杞子,古国也。潞子,骊子,不与中国之列者也。楚子,一向独立之大国也。吴子虽姬姓,而建国亦在周前。见殷有箕子微子,我遂疑子是殷爵。所谓子自是王子,同姓之号,及后来渐成诸侯之号,乃至一切异姓亦如此称。我疑凡号子者大多是殷封之国,亦有蛮夷私效之。要均与周室无关系(吴子楚子解见后)。且看子一字之降级:诸侯——微子,箕子。诸侯之大夫——季文子,赵简子。士人——孔子,孟子。乃至于——小子,婊子。”(傅斯年《人生问题发端》,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第117页)这样看,子,从春秋时代的一种爵位,变成一种对人的尊称,已经是一种降格。
其二,子非自称。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二编第三章《写作的模仿》:“抒发思想言论的书籍,称之为‘子’,大半是门弟子或传其学者所加,或为后世目录家所补题,并不是作者自称其写作为‘某子’。‘子’虽是男子之通称,也是男子的尊称。《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概用‘子曰’发端,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号。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书籍,都没有自称为‘子’的。到了汉代,也还是如此。”(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34页)这就可以确认,《论语》这部书,不是孔子自己编的,甚至也不是他的学生曾参、有若们编的。书中既称“曾子”、“有子”,子又非自称,则必为其子弟辈编篡而成。这对判断《论语》的成书年代,是一个旁证。
以“子曰”开头,是一种偶然呢,还是另有原因?
有专家认为,实际上这是当时社会百家争鸣竞争激烈的一种反映。王季思《百家争鸣和先秦诸子的文学成就》说:“现传的《论语》、《孟子》、《墨子》等书,各段文章大都以‘子曰’、‘孟子曰’、‘子墨子曰’开端。子者,老夫子也。先秦早期诸子的书,体近语录,因为大都是学生对老师言论的记录。”为什么要用“子曰”开头呢?王先生解释说,“跟孔子同时聚徒讲学的还有少正卯。相传孔子门下的学生曾经三次跑到少正卯那儿去听讲,可见双方竞争的激烈。其他各派之间的激烈竞争同样存在。后来有些学派影响逐步扩大,实力逐渐雄厚,内部又出现分歧,如儒家后来分为八派,墨家后来分为三派。为了证明自己的货色是真正的‘张少泉’、‘王麻子’,各派的学者各自把老师的言论记录下来。”(王季思《玉轮轩古典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6月第一版,第258页)为什么要用“子曰”开头呢?分析起来,恐怕主要是当时的一种客观需要。用“子曰”,可以证明货真价实,确系“正宗”。
从这个意义上说,“子曰”体现着一种创造,说明学术传播完全有根有据,不是无中生有,随意杜撰。这个“子曰”,当然就是生活中那个活生生孔子的真实记录,就是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有他的哲言嘉行,也有他的辛酸无奈。比如《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就是一个赌咒发誓、力表清白的孔子。又如《阳货》:“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又是一个饥不择食、急于谋生的孔子。这些“子曰”,都是真实的孔子。一句话,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掩瞒,也不粉饰。这就不是“高大全”。把一个人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辉一面,和他失荆州走麦城的真实一面,同时展现在他的文集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看到过第二例。
“子曰”说明只是孔子的一家之言,表现出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老师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MOOC】《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docx VIP
- 国际象棋的课程教案.docx VIP
- 器械科制度汇编.pdf
- 2025年新人教版7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课件.pptx
- 第七章 集装箱码头船舶配积载业务.ppt VIP
- 风中奇缘-中英文台词打印版.doc VIP
- 《机电概念设计基础》课件——运动副.pptx VIP
- 股市主力操盘盘 口摩斯密码(原创内容,侵权必究).pptx
- 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 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docx VIP
- 二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docx VIP
文档评论(0)